第四章
电影类型的开创与发展
一、在硝烟里诞生的新闻纪录片、幻灯片、新闻照片
1948年12月10日,北风呼号。在位于兴山东影的一间大会议室里,一场祭奠英灵的追悼会正在举行。袁牧之面色凝重,亲致悼词:
中共党员张绍柯、王静安、杨荫萱三位同志,为了用摄影机忠实地记录下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他们在最前线深入到尖刀排,甚至尖刀班,和战士们并肩工作,以至于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这种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是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是人民电影工作的模范。他们的英灵将在中国人民电影史上,永垂不朽!
人们在庄严而又肃穆的气氛中,为东影的三位英雄默哀。在此之前,在袁牧之的安排下,东影在紧张的用房中专门辟出一间,改作三位烈士的纪念室。纪念室的一个显著的位置是袁牧之的亲笔题词:“新闻摄影师王静安、杨荫萱、张绍柯三位烈士的血和全体战地摄影队同志的汗,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的伟大历史。烈士的英灵将与历史的记录,永存人间!永垂不朽!”
不久,厂内刊物《东影通讯》出版特刊《张绍柯、王静安、杨荫萱三同志纪念册》,铭记英雄事迹,砥砺后人前行。
张绍柯
1948年10月5日,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部队从辽宁义县向锦州进军。随军进行拍摄的东影
摄影师张绍柯指挥摄影队与部队一起急行。
突然,前方飞机轰鸣,国民党空军的轰炸机径直向解放军头上飞来。
张绍柯迅速组织摄影队的同事隐蔽。当他看到还有同志处在不安全的地方,立即飞身过去,边跑边呼喊着队友的名字。队友隐蔽好了,飞弹却击中了他。
自幼就喜爱美术的张绍柯,12岁时就在河北老家被亲戚朋友邀请去绘画山水人物,是远近闻名的“小画家”。张绍柯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深深懂得底层劳苦大众的艰辛。20岁时,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志要改变人民饱受欺压的面貌。后来,他入抗大学习,毕业后到平西挺进军政治部挺进画报社任编辑,还担任了平西电台的指导员。
1945年,他被组织安排到晋察冀画报社任编辑和特派摄影记者。1947年11月来到东影,在制作处任秘书兼党支部书记。由于虚心学习,他很快就在电影摄影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心得。1948年8月,厂里提任他为摄影师,并安排他带领摄影队到辽西前线拍摄战场的画面。
在义县的战斗中,张绍柯冒着生命危险,抢拍了很多珍贵的战争场景,用镜头定格了历史的瞬间。遭到敌机轰炸,壮烈牺牲,年仅30岁。
杨荫萱
杨荫萱出生于长春。1939年,杨荫萱在长春一家叫作旭东照相馆的地方当学徒,三年后成为照相技
师。1945年12月,他到当时还没有搬走的东北电影公司工作,后来随电影厂来到了兴山。1947年7月,杨荫萱加入中国共产党。
东北解放战争爆发后,杨荫萱以摄影助手的身份,参加了“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的战斗,大量的战场作战镜头被他从前线带了回来。1947年8月他正式任摄影师,带摄影队到西满前线,随军拍摄。在他所捕捉到的镜头里,到处都是解放军战士英勇的身影。
1948年10月15日,解放军的一支突击部队攻入锦州,同国民党士兵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枪林弹雨之中,只见身形灵活的杨荫萱肩膀上扛着摄影机,左闪右躲,创造一切可能,拍摄解放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场景。可就在他再一次把镜头调整了一个方向准备拍摄时,子弹却射进了他年仅24岁的身体。
1939年5月,一个叫王静安的重庆娃子,随着抗日宣传队来到了延安。1943年,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延安电影团,1946年,他随团来到了兴山。同杨荫萱一样,他也是在1947年8月被东影提升为摄影师的。随后,他带领一支摄影队随部队拍片。
王静安
在部队时,王静安同战士们一起练习爆破、刺杀和冲锋。在辽沈战役中,王静安不顾自己严重的关节炎,硬是同战士们一起渡过了冰冷的大凌河。每当与敌人
交战,他总是冲到最前面抢拍战士们的冲锋镜头。锦州战役之后,他随部队参加辽西追击战,彰武、新民、法库、营口等地战斗的场景被他悉数拍入画面。
1948年11月2日,在沈阳铁西区李普屯,解放军战士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抢挖工事,东影摄影师王静安抓起机器,打开拍摄按钮。他要把战士们挖工事的画面记录下来。就在这时,敌人的一枚重炮炮弹从天而落,王静安以身殉职,年仅27岁。
王静安牺牲后,根据他生前的要求,党组织追认他为中共党员。
张绍柯、杨荫萱、王静安用生命换来的战场素材是要编入东影的一部多辑新闻纪录片中的,片子的总名称叫作《民主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