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了鱼,大家就开始研究咋做。
“今晚上,我就红烧一条,给家里的男人和孩子打打牙祭。”
“我都给做成腊鱼,留着猫冬吃,到时候饭锅头放一块一蒸,饭都香的很。”
“没错,我也准备做成腊鱼。
这两天家里孩子有鸡蛋吃,等天冷鸡不下蛋了,再拿出来吃。”
大家笑着互相道别,然后带着鱼回了家。
赵婶子也分到了不少鱼,她笑着把鱼搬了回来。
“静怡,拿些盐过来,我给这鱼处理干净,就腌制。”
“哎!”王静怡闻声,从厨房里拿了两包盐出来。
赵婶子见状,低声说:“咱们赶紧腌上,不然等会儿肯定有人来借盐。”
王静怡也明白赵婶子的意思,借点盐要是对方不还,到时候自己也抹不开面子经常去要,干脆不借。
过日子手缝紧一点没错。
于是,王静怡也坐下开始帮忙。
两人刚把鱼都腌制好,就有人上门借盐了,还不止一波。
这不用王静怡出面,赵婶子指了指晾晒的咸鱼,笑着说:“家里的盐都用光了。”
来人一看那一长排的咸鱼,也知道要用不少盐,都没说什么。
咸鱼晒好,村里的秋种也结束了。
月底,赵建国也要入伍去边防。
没错,赵建坤把赵建国送去了最遥远的边疆。
赵婶子本不同意,在家哭闹了一番,对赵建坤说:“你送他去当兵,我支持。
但把他送去那远不行!
这要是去了,我还不定能不能再见到他了。”
赵建坤已决定好的事情并未动摇,他只说:“让建国去最艰苦的地方锻炼几年,对他只有好处。”
听到这话,赵婶子也不哭了,她问道:“那过几年,你再想办法把他调回来?”
赵建坤对此无语,回答道:“我有啥权力给他调!”
但当他看到赵婶子还要继续哭泣,他话锋一转道:“能往调到哪,要看他自己。”
赵婶子听了,抬头问:“有啥办法?”
赵建坤解释道:“他要是争气,可以考军校。”
赵婶子听到这个建议,倒是觉得这事行的通。
这建国平时学习吊儿郎当的,但是成绩并不差,要是努努力,也许还真能考上。
于是,赵婶子反复叮嘱赵建国:“你到了部队,要好好表现,书本也不能丢,争取考上军校。”
这些话,赵建坤已经私下跟赵建国谈过了。
赵建国抱着赵婶子宽慰道:“妈,这些我省得,我会努力。”
王静怡将为赵建国准备好的毛衣递给他。
赵建国接过毛衣,道谢后将它整齐的叠放在大包里。
王静怡原本打算给赵建国带些钱票,但被赵建坤阻止:“这些他也用不上。”
实际上,赵建坤已经让李兵提前备好了全国通用票,给赵建国带上了。
只他没告诉家里人,连王静怡也没说。
王静怡一想也对,于是又为赵建国做了些肉酱吃食,让他带着路上吃。
这个年代的交通条件有限,路途中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多带点吃食打打牙祭,也补充些营养。
要说家里人当中,只有赵建坤现在是最放心的。
此前,赵建坤对赵建国进行严格训练,就是为了让他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因此,在离别时,赵建坤只对赵建国说:“到了新地方,每天还是要坚持练习我教你的技巧,别荒废了。”
虽然部队有自己的训练方式,但赵建国强加锻炼总不会有错。
赵建国牢记赵建坤的话,刚到新兵连,就比别人更加刻苦。
别人跑操跑十圈,他就加快度跑十五圈。
别人负重2o公斤,他就负重3o公斤。
在这个年纪的小伙子之间,往往会相互竞争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