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也称名士风度 > 第二十三章 悲愤(第2页)

第二十三章 悲愤(第2页)

“最后一句?”我细细想了想,才想起是李白《将进酒》那名句。

我心跳加,努力使自己平静:“回阿姊的话,那句乃是乐府民谣,相传,是一名任气游侠的剑客所作,崔缨幼时流离各州郡,听坊间常有传唱。”

“剑客?”蔡琰欲言又止,“已经入了乐府了么?”

我心中紧张,然我确是不曾骗她的,《将进酒》本就是乐府旧题,李白也确实曾为佩剑云游四方的侠客。

蔡琰黯然神伤,踱步至陂崖边,远眺全邺风景,我则心虚地拉着马缰,捋了捋绿影的鬃毛,试图蒙混过关。

“我曾有个待我极好的兄弟,虽非同胞,胜似至亲。他年轻时,也是个任气游侠的剑客。二十年前,他说赠我一句诗,只告知我一人,便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亦曾如你今日一般,勉励我文学之事。”

我惊诧不已,想来早在唐前数百年,蔡氏族中,竟已有似李白那般自信豪迈的人物了么?那究竟是汉乐府先录此辞,还是李白先有此辞呢?我一时有些凌乱。

“原来是阿姊你的家人……那他如今也跟董都尉一样,在司空辖地任职吗?”

“不,他已经不在了。”蔡琰冰冷冷的一句话,让我不由得心惊。

“不在……了?”

“他原是弘农人氏,家父于他有救命之恩。兴平年间,却是他对于那场劫难袖手旁观。”

我知道她所说的“劫难”是什么。

十二年前,正是兴平元年,杨奉护驾东归,汉廷众臣亲属皆跟随,李傕郭汜二人追击在后,胡羌遂趁乱来犯,一代才女蔡琰,正是在那场劫难中被掳,最后辗转落入匈奴人之手。

“我从胡地归来,便知道他不在了。听说是犯了事,被腰斩于市。”

不知为何,我闻此言,冒了一身冷汗。

原来蔡文姬曾有这样一段被亲友抛弃的经历。

“能说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等话,想来阿姊你那兄弟,在世时定也曾是个极骄傲的人……只是斯人已逝,阿姊如今,还怨他吗?”

蔡琰神情复杂,皱起的眉头被晚风一吹,倏而又放松。

“我倒真希望还有埋怨的机会……

“走的走,散的散,死的死,伤的伤。昔年洛阳富贵荣华,脂粉正香,转眼荒野遍白骨,流落蛮荒,任谁只怕都会对人生绝望。”

面对如此凝重的悲剧历史人物,我仿佛看见,青春这袭爬满虱子的珠衫,终于在绣阁梁上落积了尘灰,迎来了她的腐烂时刻。

从建安元年流离伊始,至今恰好十年。

我心中翻涌起莫名的悲愤,究竟不知是因为同情她,还是为了我自己:

“辗转不能寐,午时继黄昏。亲友入我梦,梦醒目昏昏。敌讎戕害事,已成前世恨。我爱皆不得,爱我已为土。十载春与秋,恍恍若半生。生从虚空来,终入虚空去。悠悠苍天,何薄于我,头如裂,心似绞。莫我能知,愧望但怀愁。死生齐均,人间即地狱。好一场白茫茫大雪真干净!”

我止住唏嘘,揩泪笑言:

“崔缨愚昧,未可深知阿姊之苦悲,然我亦曾罹流离之难,十年来,也略有所怀。‘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盖世事无常,悲欢离合织就之人生,皆似一场大梦。人人皆若逆旅之行客,既无永恒,何为自苦?不若珍惜当下,‘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蔡琰明白,我是希望她能与董祀相守余生,安稳度日。

听我絮絮叨叨半天,蔡琰终于肯笑了,笑得格外动人,仿佛鬓纹也成了最美丽的妆饰。在她深情含泪的双眸里,我恍恍见着她那两小儿承欢膝下的影子。

蔡琰从袖中露出那支似笛非笛的乐器,娓娓道来:

“世有胡笳两种,在胡地时,我曾仿当地之牧民,卷芦叶为笳,自吹哀怨之声。而我手中所持,乃博望侯通西域后传入中原之笳,今日我在此陂顶试了良久,终究忘却了当初之音。可巧,你一来,我便似乎想得起当初的旋律了。”

那是一支木制管身、三孔、芦为簧的胡笳,我只在前世影视剧里见过类似的乐器,但那是七孔筚篥。据传,这种胡笳在南北朝以后,会逐渐被筚篥代替。

我笑着指着胡笳:“中原乐府之诗,入乐可唱。胡笳之乐,正是胡地乐府之声,阿姊何不填词一二呢?”

蔡琰深以为然,若有所思。

我鼓舞道:“阿姊,请再吹一次胡笳吧,这胡笳之音,确实动人,可若没有辞的话,太遗憾了。”

她点点头,竖着胡笳,双手持管,以食指、中指分放三个音孔,下唇贴近上端管口,开始吹奏方才那曲子。

曲调依旧是那么哀伤凄婉,像是年迈的母亲在呼唤久别离乡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征戍的丈夫。悠悠扬扬的乐曲,柔和且深沉,送来一阵胡地草原的秋风,使之笼罩在屋舍俨然的邺城上空。

太阳已经下山了,地平线还有几分余晖,照亮了半片天空。

不知这胡笳吹了多久,忽而一阵凉风,吹得四周树木沙沙作响,笳声也随风戛然而止。

我站在蔡琰身后,屏住了呼吸,只见她收起胡笳,挺立在陂崖之沿,裳带翩翩,任清风拂面,她自岿然不动。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坡顶风紧,吹得眼睛生疼,我不觉间抬手去摸,却摸得一手湿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