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林依依,手里把玩着一块玉石,刚好从外面进来,看见李不凡躺在竹椅上,便走过去问道:“不凡哥哥,你在这什么愁啊?有什么事情,说出来听听,看我能不能帮帮忙?”
“没什么,只是一时半会想不到什么材料可以耐高温而已。”
“那瓷土不行么?”
“比这还要高温。”
“那我就不懂了。”林依依爱莫能助,也开始苦恼起来。
“哦,对了,不凡哥哥,什么时候可以开始酿酒啊?那粮食都酵好几天了。”林依依为了逗李不凡开心,转移李不凡的视线,不由得问道。
“再过几天吧,等粮食完全酵好了,就可以了。”李不凡睁开眼,无意间看见林依依手里把玩的玉石,便问道:“你这是什么啊?”
“这是玉石啊,我父母亲留给我的唯一念想了。”林依依把玉石递给李不凡,说道:“因没请大师雕工过,所以不是很值钱。”
“玉石,石头?石英石……鹅卵石?”李不凡突然站了起来,亲了林依依一口。
“依依,你真是我的福星,我想到代替石墨的耐高温材料了。”
弄得林依依脸红得像个熟透了的桃子,一脸懵逼地站在那里。
等林依依反应过来,现李不凡正快向军械研究所跑去,已经跑远了。
“什么石英石?石墨?不就一块石头么?”林依依嘀咕着。“这不凡哥哥不会是想趁机揩我的油吧,”林依依越想脸越红,“算了!反正迟早是他的人,随他吧!”
李不凡记得,石英石的熔点在熔点175o度,而经过水流冲击摩擦等形成的鹅卵状石头的莫氏硬度在7左右,熔点却在18oo度左右。
而铁的熔点在1535度,钢的熔点也在1515度左右,只要用鹅卵石来建造炼铁炼钢用的窑体,就相当于石英石坩埚了,虽耐温达不到28oo多度,但用来炼铁炼钢是绰绰有余了。
现在就差窑内温度的问题了,不过这李不凡早就想好了,那就是鼓风机。
现在的瓷窑窑内一般都能达到12oo—13oo度,就差了二三百度,如果能从外部加大送风量,让柴火充分燃烧,相信应该可以达到16oo多度,用来炼铁炼钢应该够了。
“大人,我的玉石……”林依依说着赶紧跟着跑了过去,看见李不凡一直在忙碌,又不好意思上前,只是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果然,专注的男人最有魅力了。”
来到军械研究所后,李不凡便让泥瓦匠按照蒸馏器蒸馏的样子来做一个石英坩埚,不过却把制造的材料换成了鹅卵石和瓷土,去掉了蒸馏罩和冷凝池。
让木匠在旁边搭一个架子,方便人上去靠近石英坩埚不断搅拌,这就是“炒钢法”。
接着就是鼓风机的制造,因为没有水流经过,李不凡只好用人力代替。
让木匠打造一个大型的送风口,连接在鼓风机上,在鼓风机上装上大叶片、转轮,用人力来带动,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往炉子里送风了,不仅可以让柴火更加充分地燃烧,更能利用鼓风中的氧使生铁脱碳,变成钢。
再让泥瓦匠把刀、枪头、箭头、匕、马掌、马鞍等的模具用黄泥雕刻出来以备使用。
再在旁边筑一个大水池,等从石英坩埚里舀出液态的铁水倒进模具后,用来冷却之用。
等冷却之后,直接就是钢了,而不再是铁了,后面只需铁匠打磨就行。
其实铁和钢都是铁碳合金,是以碳的含量多少来区别的。一般含碳量小于o。2%的叫熟铁或纯铁,含量在o。2-1。7%的叫钢,含量在1。7%以上的叫生铁。
熟铁软,塑性好,容易变形,强度和硬度均较低,用途不广;生铁含碳很多,硬而脆,几乎没有塑性。
而钢具有生铁和熟铁两种优点,既容易塑造又够硬,是制造上好兵器的不二选择。
李不凡一忙活又是三天,三天后,终于把炼铁的炉子和石英坩埚建好了,就等其硬化后开始生产了。
等炼铁的事情告一段落后,李不凡并没有闲着,又忙起了手榴弹的制造。
但这回,李不凡真的没辙了,除了只记得火药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比例为一硫二硝三木炭外,其余的真的不会。
不过李不凡相信,只要把这个配比告诉齐飞等会制造炮仗的工匠,让他们好好研究一番,多试验几次,应该不用多久,就可以制造出威力巨大的手榴弹来。
如果实在不行,就拿数量来凑,总会有办法的。
为了便于手榴弹试验,李不凡还在前院中用沙袋建了个厚三尺,高半丈的沙井。
于是,大都统府每天都会传出“砰!砰!砰!”的巨大响声,附近的居民不堪其扰,又不敢上前理论,只好默默地选择搬离,而李不凡也因此被戏称为“爱玩炮仗的小屁孩大都统”。
李不凡对此并不在意,毕竟是自己扰民在先,爱咋说就咋说呗,如果是在前世,肯定会被查水表的。
等李不凡把有关手榴弹的制造方法跟齐飞等交代清楚后,便又让木匠加紧了床弩和连弩的研。
李不凡前世因一时好奇,曾专门找相关资料研究过诸葛连弩和三弓床弩,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有代表性的连弩和床弩了。
李不凡虽设计不出像诸葛连弩那样的弓弩,但设计出单兵作战用的连弩还是可以的,只需在原有弓箭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加上箭匣、拉杆、扳机就行,李不凡还参照了前世“五六式”步枪托把的设计,更好地提高了连弩的手感和精准度。
在李不凡的前世历史上,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
主要由绞轴、牵引绳、牵引钩、后弓、滑轮、主弓、前弓、扳机等七个主要部分组成,值得一提的是,主弓和前弓是正面摆放的,而后弓却是反向摆放的。
在架子上安装“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
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齐射,蔚为壮观。箭支犹如标枪,近距离射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里面,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以藉此攀缘而上。
据《宋史·魏丕传》记载:“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宋代一步合1。536米,千步有1536米,这是古代射远武器所达到的射程最高纪录之一。
李不凡也没制造过,也只能把相关制造知识告诉木马流等木匠,让他们按照这个样式来搞研。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是他们的思路没有被打开而已,我只能做这思想的灯塔,给他们指一条明路,至于能不能成,就看天意了。”李不凡在心里嘀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