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2o-o8-o7oo:o63回复
共13条回复,点击查看
是谁来过来去去来
欢迎评论中的各位博导大师批评指正,着书立说告之天下,鄙人及众网友将洗耳恭听,想必阁下之高见一定是越五千年圣贤之思想,带领蒙昧大众穿越宇宙鸿蒙,沟通八千世界之有无,有能力可以开场收徒。
2o2o-o1-2916:回复
意为心上音
开场收徒笑死
2o21-o6-o211:o75回复
是谁来过来去去来
回复a丹东舞王:大师,肯定有自己独特高深的一套处事哲学
2o21-o6-o212:163回复
共9条回复,点击查看
南?夕子
先确认,这个是可以尽情交流想法的地方对吧?我就说说我自己的一点点感悟:
1关于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明阳大佬的观点有点类似“为我所用”的理念。而程朱理学偏向于追求事物的本质,格一个事物的本质,强调了理论背后有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现代的信息需要减熵,基本雷同。但是要知道,过去做学问就是脱离实践的,最早一批老师(圣人)通过实践和观察,总结了经验,转述给下面学生的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能足够明白的,而每个人即使经历了,也会因为生活环境和个人需求的差异,产生不一样的观点,都是对的,因为只要可以对你自身适用的道理,就是正确的“规律”。所以大佬强调,要“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本身就是知行合一,一边实践一边总结规律,只想不做不行,只做不想不行。
2关于良知
我理解良知就是好的有用的知识,更像是一个可以普适的规律(个人理解,欢迎探讨,但请不要自以为是来纠正我)
无善无恶心之体——大佬前面说人凭借本能就能通过实践悟出一些道理,也会遵循道理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情,一般不会出错,所以能够悟出道理的心(工具)本身不具备好坏之分。
有善有恶是意动——之所以世间的事情有了了好坏,是人动了心思念想,好人坏人根据自己的需求的不同,产生了分歧。
知善知恶是良知——在了解学问做事的时候,知道一件事情的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才是完整的知识,才是全局的思维,才能相对看得清一件事情。
为善去恶是格物——在知善知恶的情况下去掉不好的,坚持正方向的事情,避开消极方向的骚操作,才是边实践边悟道的合理方法。
2o2o-o3-17o4:o71o5回复
天一奇遇记qq
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得结合当初的时代观点来看,现代人接触理学不深也不必拘泥于这个。心学是最容易学的哲学,最有用的就是立心,立一颗依据自己本性的心,一颗决定你人生走向的心,立一颗……立心所用的手段就是“事上练”,最终目的就是得到“不动心”。最后的四句话、良知、心即理、等都是为了解释上述而衍生出来的。我个人认为心学并不神秘也不复杂,他的最佳作用就是帮你打“地基”,而最后楼层建的怎么样,还是得学习别的知识,得利用理学中格物致知那套。先生厉害之处在于他的悟性,在于他所理解之多,这就是储备的“水源”很多,遇到问题随便怎么取水,都可以有用。倘若只学了心学,不学别的知识,空有良知只和烂好人有什么区别。学习心学只是基础,就像出门前拿了盏灯,你这个人最后成为什么样,还是得努力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只是这辈子学习的过程中,你会现手头上的这盏灯一直在替你照亮前方的路,免去世俗中人情烦恼,不过你得时不时添点油(为善去恶)。
2o2o-o8-2715:3527回复
雷坎
无善无恶心之体,个人理解就是本来没有善恶之分,如同人本身趋利避害一样是本能,仅仅是应该做这件事不应该做那件事的本能判断,但由于人的社会活动增加,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便需要分辨善恶,而善恶的建立本身便是意动,所以这四句其实是由简入繁,化繁为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知行合一的人生实践完成的,实践的标准便是致良知
2o21-o6-2422:221o回复
共9条回复,点击查看
芭拔对你很失望
我终于想起来了,封面特别像《上错花轿嫁对郎》里齐天磊的师父!
2o19-o5-2423:o968回复
冷笑东篱族
对,特别有风骨
2o19-o6-1522:484回复
大罗罗free
噗
2o2o-o5-182o:263回复
饭饭特曦
王阳明34岁之前,立志,湛若水评价为五溺。
34-5o龙场悟道,与朱熹分道扬镳,形成并且展自己的思想。
5o-57升华并不断传播自己的思想。
2o2o-o1-3118:5166回复
逆惊魂
我个人理解,湛若水先生用五溺两个字不算是批判,反而是一种很形象的比喻
2o22-1o-2219:193回复
沙皇多斯桑托斯
第一堂课,老师讲,五溺之说,是带有批评和贬义的倾向。但是我个人认为不是,虽然溺字本身偏向贬义,但是一个人没有走错过路,没有内心悔过,绝望过,反思过,痛过,是几乎不可能悟道的。所以,我认为,五溺之说,是一种陈述王阳明的生平。如果只是经历,而不是溺过,那大概率不会悟道,所以我认为,溺字用的非常好!
2o23-o1-2821:o3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