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章塑料般的法俄同盟
在争取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艰难历程中,领导希腊独立运动的各路领们,深知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复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寻求强大外部势力的支援。
秉持“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审慎原则,1o多个希腊抵抗组织,费劲心思才最终捣鼓出来的一个草台班子,希腊临时政-府,除了向法国巴黎派出求援特使团外,还有另一波代表团,同样踏上了前往俄国都圣彼得堡的征程。
在这些南欧人看来,俄罗斯在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信奉东正教,还继承了东罗马帝国血统,更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扩张野心,因此让希腊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然而在希腊临时政-府的特使团,抵达圣彼得堡之后,期初并未受到俄国官方的热情欢迎。原因也很简单,保罗一世也和安德鲁一样,从一盘散沙的希腊抵抗军那边,看不到足够的利益。
于是,为了能成功获得俄国人的支持,这些希腊人可谓绞尽脑汁,以至于以弗拉莱斯团长为的希腊代表团,不惜信口雌黄地许下一系列极具诱惑性的政治承诺。
希腊特使弗拉莱斯向俄国官方描绘了一幅极为诱人的未来蓝图:一旦希腊成功复国,将会盛情邀请沙皇保罗一世的次子,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担当未来希腊王国的君主。
不仅如此,他们还进一步提出,一旦俄罗斯光复了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那么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哦不,伟大、光荣的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国王陛下,就将在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里,加冕成为新罗马帝国的皇帝。
熟读俄罗斯历史的人都知道,俄国一直以来对已经灭亡的东罗马帝国,有着特殊的情感与向往。
毫无疑问,一直被俄国的伟大君主,诸如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等人挂在嘴边,心心念的“新罗马帝国”,对俄国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事实上,俄罗斯与东罗马帝国的关系深厚且复杂,主要体现在文化、宗教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先,俄罗斯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早期展程度较低,直到公元9世纪基辅罗斯的建立才逐渐形成国家形态。
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和学习先进文化,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将目光投向东罗马帝国。双方通过贸易往来和军事合作建立了紧密联系,东罗马帝国的技术和宗教(东正教)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东罗马帝国是东正教的中心,而俄罗斯通过接受东正教进一步加深了与东罗马的联系。988年,弗拉基米尔一世接受东正教为国教,这一事件被称为“罗斯受洗”,标志着俄罗斯正式融入东罗马的文化和宗教体系。
而等到东罗马帝国灭亡,俄罗斯通过联姻和象征性继承进一步强化了与东罗马的关系。
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末代公主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嫁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北上的索菲娅公主带来了东罗马的典籍、礼仪和文化,并推动莫斯科成为“第三罗马”的理念。1497年,伊凡三世正式将双头鹰作为俄罗斯的国徽,象征对东罗马帝国的继承。
很快,在索菲娅的影响下,俄罗斯逐渐形成了“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政治理念,认为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
这一理念在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他自称“沙皇”(凯撒的俄文转译),明确表达了俄罗斯对东罗马帝国权威的继承。
此外,双头鹰原是东罗马帝国的徽记,象征帝国横跨欧亚两洲的统治。俄罗斯采用双头鹰作为国徽,不仅是对东罗马文化的继承,也表达了俄罗斯对欧亚大陆统一和民族联合的追求。
显然,希腊特使希望借助有这种大胆而夸张的政治承诺,继而才能点燃俄国,尤其是沙皇保罗一世对支持希腊复国行动的热情。
在弗拉莱斯看来,只有给予俄国如此丰厚的回报,才有可能打动俄国,让其全力投入到帮助希腊对抗奥斯曼土耳其的斗争中。
随后,希腊弗拉莱斯在与俄国官员的会谈中,言辞恳切,信誓旦旦,仿佛希腊成功复国,以及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登上希腊君主,乃至东罗马帝国皇帝宝座,已然是板上钉钉之事,而这一切,都只等待俄国伸出援助之手,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
不久,保罗一世听闻希腊特使的这番承诺后,内心可谓是欣喜若狂。对于一直怀揣着在巴尔干地区扩张势力、重振东正教辉煌梦想的历代俄国沙皇而言,希腊人描绘的这幅蓝图宛如一场及时雨,精准地滋润了他那渴望拓展俄国影响力的野心。
在保罗一世的眼中,这不仅是一个帮助同族兄弟的希腊人,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契机,更是俄罗斯帝国迈向东南欧,染指温暖和煦的地中海,并重塑地区政治格局的绝佳机遇。
没有太多的犹豫,保罗一世当即拍板,决定全力支持希腊独立。为了展现俄国的诚意与决心,沙皇下令军事枢密院迅拟定计划,展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