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宁七年,春末。
京城的天儿,像极了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前几日还晴空万里,转眼就阴云密布,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这雨一下,连带着朝堂上的气氛,也变得更加诡谲莫测。
竟安侯之子祝司霆,状告宦官越和“诽谤太后”一案,有了结果。
越和被定了罪,贬为官奴,发配锦州服苦役。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快地传遍了整个京城,传入了每一个官员的耳朵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愁,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兔死狐悲。
同一天,永安郡主祝语妺无召不得人宫。
嗣侯祝秦,也就是祝语妺的弟弟,理应丁忧三年,不得参与政务。
这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偏偏这个时候,祝景臣钻了个空子。
长阳侯是他的叔叔,按照律法,叔叔属于旁系亲属中的“堂亲”,并不需要守孝。
这下,朝堂上可就热闹了。
清流派的部分官员,像是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立刻跳了出来。
他们以祝景臣自幼养于长阳侯门下,情同父子为由,要求祝景臣一同守孝。
一时间,朝堂之上,唇枪舌剑,硝烟弥漫。
而此时的郡主府,却是一片宁静。
祝语妺自打病愈之后,便一直深居简出,鲜少露面。
她开始着手整顿身边的人。
一连几日,祝语妺都在府内挑人,似乎在为将来做打算。
珍儿被祝语妺拘在身边,教她看账本。
小丫头起初还笨手笨脚的,没少挨祝语妺的训斥。
可珍儿也争气,硬是咬着牙,一点一点地学了起来。
沈容从明月楼来了。
他带来了祝语妺要的东西——竟安侯在南溪私下所做之事的卷宗。
厚厚的一沓,记录着竟安侯这些年来在南溪的所作所为,桩桩件件,触目惊心。
沈容将卷宗交给祝语妺,又将一个刚刚传回来的消息告诉了她。
“郡主,朝堂上有人要对祝侍郎发难了,他们以祝侍郎养于长阳侯门下为由,要求他一同守孝。”
珍儿听了,忍不住皱起了眉头,“这些人,真是无理取闹,景臣少爷明明不用守孝的,他们这是故意找茬!”
祝语妺却笑了,笑得云淡风轻。
“我要是祝景臣,就主动要求去守孝。”
她轻轻地把玩着手中的茶盏,眼神中闪过一丝玩味。
“以退为进,方为上策。”
珍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沈容在一旁补充道:“祝侍郎已经上了折子,主动要求守孝。”
“不过……”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
“祝侍郎在折子中说,他虽守孝,却不离职,仍要为皇上分忧,为百姓做事。”
祝语妺摆了摆手,打断了沈容的话。
“既表明了忠心,又堵住了悠悠众口,还顺便把自己标榜成了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一石三鸟。”
不等沈容再说什么,门外便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紧接着,一个婢女的声音响起:“郡主,祝侍郎来了。”
祝语妺微微颔首,示意让她进来。
珍儿和沈容极有眼色地退到了一旁,将空间留给了姐弟二人。
门开了,祝景臣走了进来。
他刚从早朝回来,一身绯红色的官服还未来得及换下。
金线绣着的仙鹤在衣摆上展翅欲飞,衬得他身姿挺拔,丰神俊朗,一双桃花眼却带着与生俱来的凉薄与疏离。
“长姐在忙什么?”
祝景臣的目光落在了祝语妺手中的卷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