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夏至未央 > 第十二章 老宅焕新(第1页)

第十二章 老宅焕新(第1页)

晨雾未散时,夏至已经站在了梁家老宅的宅门前。她仰头望着檐角新挂的铜铃,六角形铃铛下悬着的朱红流苏在春风里轻轻摇晃,发出细碎的沙沙声。这是她特意请城南铜匠铺复原的旧制——据梁氏族谱记载,光绪年间每逢祭祀,十二对檐铃齐鸣的声音能传到三里外的渡口。

“夏至姐”小苏气喘吁吁地抱着资料跑来,“市里专家组提前到了,正在偏厅看我们的修复日志。”

夏至收回目光,白色工作服的下摆扫过青石台阶上的苔痕。跨过门槛时,她习惯性地用指节叩了叩门框,这是老师傅教给她的验木秘法。浑厚的回响从黄花梨木中传来,证明内部的防蛀处理相当到位。

偏厅里坐着五位白发老者,最中间那位正在用放大镜细看墙砖缝隙。夏至认出这是古建泰斗周明教授,去年在镜市古建筑研讨会上,这位老人曾为京市的古建筑设计了修复方案。

“夏工来得正好。”周教授举起半块青砖,“你们用糯米灰浆替代水泥的做法很聪明,但新旧砖的咬合处”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指突然发力,砖块纹丝不动,“嗯?”

“我们在传统配方里加了苎麻纤维。”夏至接过砖块,翻转过来露出横截面,“您看,这些细丝在灰浆凝固后形成网状结构,既能增强韧性,又不会改变材料的透气性。”

满室寂静中,窗外的铜铃突然齐声作响。东南风掠过修复一后的歇山顶,带动十二对铜铃奏出清越的和鸣。专家组里最年轻的女教授猛地站起来,笔记本滑落在地也浑然不觉。

“《营造法式》记载的‘风过铃和’”她快步走到窗前,“我在山西考察过十七座古建,从没听过这么完整的檐铃共鸣!”

夏至望着铃舌上跳动的阳光,眼前忽然浮现梁家曾祖父布满裂痕的手掌。当年她经常到梁家祖宅来玩,老人家很喜欢她,教了她很多关于中国建筑的知识,老人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梁家老宅正厅的第七根椽木里藏着夏家祖传的鲁班锁。那时她只当是谵语,直到三个月前在修复时真从椽木暗格摸出个鎏金铜盒。

“夏工?”周教授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听说你们复原了整套地栿防潮系统?”

“请随我来。”夏至引着众人穿过月洞门。后院的青石板全部撬起后,露出了先人设计的精妙排水层——鱼鳞状排列的陶管通向三个方向的渗井,雨季时能将积水引至院外的荷花池。

蹲下身时,夏至的右臂突然传来刺痛,前两天不小心撞柱子上。她不着痕迹地换了左手打光,强忍着隐痛讲解:“这些陶管接口处用了桐油灰密封,我们检测发现里面掺有”

“马鬃毛。”周教授突然接口,浑浊的眼珠迸发出精光,“北宋《梓人遗制》提过这种工艺,没想到真能复原成功!”

考察了一圈,周教授等人对夏至的修复感到很满意,想当初提案的时候,他们还不赞同夏至的方案,如今打脸了吧,周教授问:“夏工,我很好奇,现在的小年轻都喜欢接触西方的现代建筑,你年纪轻轻怎么喜欢中国建筑?”

夏至笑了笑,回答说:“周教授,我就是在这座小镇长大的,从小就喜欢这些老宅,从小就手绘了这些老宅,还有我太爷爷本就是一个建筑师,自然接触到得就更多了,长大后也一直喜欢,后面学习了专业知识后就更喜欢了。”

“原来如此,古建筑修复后继有人了。”周教授一脸欣慰。

考察结束时,夕阳正将老宅的影子拉得细长。夏至送走专家组,独自坐在东厢房的槛窗下。窗棂上新糊的桑皮纸透着暖黄的光,她摸出贴身带着的鎏金铜盒,盒面松鹤纹的凹陷处还沾着椽木的沉香。

“您果然在这里。”小苏提着食盒进来,看到夏至手中的物件愣了愣,“这是”

“曾祖父留下的。”夏至按下鹤喙处的机关,铜盒“咔嗒”弹开,露出半张泛黄的图纸,“你看这些斗拱结构,和梁家老宅的完全不同。”

图纸上的墨线凌厉如刀,典型的官式建筑规制,却在转角铺作处画出前所未见的斜拱。小苏突然倒吸冷气:“这这像是明代独创的‘悬鱼拱’!”

夏至指尖轻颤,茶水在杯中漾开涟漪。她想起梁家祠堂里那块断裂的匾额,“慎终追远”四个金字下隐约可见“梁氏第三十二代孙”的落款。

手机突然震动,林副局长的信息跳出来:“夏工,速来,一栋明代古建筑急需你出修复方案!”

暮色中的文物局灯火通明。夏至推开会议室的门,投影幕布上的照片让她瞬间屏息——一栋明代老宅残破不堪,仿佛被时光蒙尘了一样。

“夏工,这栋明代古建筑距今近400年了,最后一次修复是在晚清,后面经过岁月的风蚀,损毁比较严重,夏工你负责修复的梁氏老宅受到了市里的一致好评,所以文物局决定请你出这座老宅的修复方案。”

“好,这座老宅在哪?我需要去实地勘察一下才能出设计方案。”

“就在古镇的另外一头。”

“好,我明天去看一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