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号。
教师节马上要到了。
由于父亲是教师,在那个“臭老九”的时代,教师很没有地位,隔壁是一个齿轮厂的工人,在母亲眼里地位比父亲高,因为齿轮厂的职工有技术,会焊接,经常会拿一些铁器回家捣鼓,锄头等工具就会有,而父亲什么都带不回家,母亲说几支粉笔有啥用。
于是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我没有填师范,晚上邻村的陈加清带来父亲的口信,一定要填一个师范的志愿,为了保险,当时堂叔张有顺是浙师大数学系系主任,父亲特意来金华问过,张有顺叔叔说只要浦江档案发出,这里就会录取,于是晚上我又去找班主任,最后一个志愿填了浙师大。
在等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很难熬。
七月份陆续有通知书下来,谁谁收到了,七月份没有收到通知书,就知道不妙,本科没有希望。
1985年高考录取是一条龙,本科分数线专科分数线高中专分数线,从高分往低分划线。本科分数线是479分,专科分数线440分左右,高中中专分数线是350分左右,我分数是484分,当时三个分数线都过了,比楼敏娟她们都要高,等到八月份,浙师大专科的通知书来了。
拿着通知书的我没有一点喜悦,甚至有想哭的感觉。
浙师大在金华,而我向往上海杭州。
在浙师大三年时间,看了很多书,总觉得自己情感缺乏细腻,学语文少一些文学味,写文章干巴巴的,只能拼命看书,文学名著看了一堆,不知道有没有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哎!
在兰溪实验中学实习,这段时间收获很大,听老师上课,自己备课试讲上课评课,一个月下来,人瘦了,体会到老师真的不容易。
1988年分配到浦江县虞宅中学,任高一3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在开学前,在浦江教师进修学校学了一个星期,一个老教师讲了第一单元的备课,回到虞宅中学后语文教研组长又考了一遍。
当时老蒋在金华,恋爱脑的我没有心思在教学上,没认真备课改作,课堂的驾驭能力也不行,一篇课文朗诵一遍差不多就一节课了,课文解读往往是照教参宣读一下,作业写日记,听一听几个生字,有几个调皮的男生上课会起哄,后来干脆让他们自己读课文。语文这门课就是这么神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语文成绩都不错,没有让老教师超越,领导也不好说什么,来检查教案时连夜赶教案,从教参上抄到备课本上,学生的期末评语,父亲帮忙写了,后来学校要检查期末评语,我把父亲写在双线本上的期末评语给领导看,一个学期就这样结束。
1991年8月调到婺城区乾西初中。
一起到乾西去的还有科学老师何春花。
初一五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第一学年就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奖励了一个脸盆。1994年8月调到金华九中一直到退休,退休后到婺州外国语学校教了三年书,2014年老公脑梗后不再教学。
1994年8月,跟何春花杨燕君一起调到九中。九中是一所刚办的学校,只有一幢教学楼,其它全是水田。楼水华当校长,吴琦当副校长,赵建华当教务主任兼政教主任,金维新是办公室主任,张孝勤是总务主任,吴茉莉是年级组长。有过乾西三年初中教学经验,等于开始第二轮教学,有些得心应手,开始着手研究教参教材学生课堂,开始写论文,给刘启才老师寄论文,还收到刘老师回信,看一些教研刊物,整理自己的心得,上一些公开课,课堂不再是单一的。
1996年教师节市表彰大会我站在主席台上,还跟当时的JH市高官合影留念,获得JH市新苗奖,这是我教书生涯最高奖励。2003年获婺城区优秀教师。
教学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现在很羡慕站在讲台上的人们,我的目光所及都是我的学生们,知识在我脑海里浮现,35年的教学经验变成毫无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