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周朝的档案室当档案管理员。他博览群书,研究了许多资料,整理出了一本本厚厚的笔记。当他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以关牒为由请老子为世人写下了《道德经》。尹喜双手拿着老子写的《道德经》追随老子左右西游去了。
老子西行时身无长物,他那些一本本厚厚的笔记也留在了档案室里。继任的档案馆管理员在整理资料时发现这些是老子写的研究笔记,便拿回家仔细研读。直到后来老子写的《道德经》问世,档案管理员有幸抄得一份,便与老子写的笔记对照着阅读,终于明白了《道德经》很多话的出处及相关的意思表达的根据。他为此专门写了详细的《道德经》对照注解,使得《道德经》开始被人们广泛地阅读并理解,他也因此成了身价上亿的大富翁。
当有人用《道德经》开始修炼时,这个档案管理员也找到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来解读《道德经》,并终于修炼有成。于是他开始开班授徒。但通常只有贵族子弟前来学习,他要求每个徒弟都要从他这买下全套的老子研读笔记,《道德经》及他写的注解,每套达百万两银两。他授徒无数,并用收到的钱开始分科,分类的授徒。这笔庞大的资金,使他将道家的传承得以细致地详尽地为人解读。老子本意将“柔慈”“俭约”“不争”传天下人,但这个档案管理员却是将门之后,他认为“道”平时“柔慈”,关键时候应该“威严”;道的本源“俭约”,但道的繁衍却会走向“奢华”和“繁复”;道的表现是“不争”,结果是“莫与之争”,但对道的理解不同,对道的使用则常常会“无所不争”,“处处计较”。因此道虽为一,但天下却常有纷争,不是世人不顺应道,而是对“道”的解读和理解不同而已。所以世人眼中道有万千,各执一词,纷争不断。通达之人,于万千之中,寻得二三,方得“俭约”,俭约不争,才能“柔慈”。柔慈才德显,德显才能道成。经世不争而得俭约,俭约为本方不傲慢,才能虚怀以柔慈,以柔慈之德行事,方成大道。世人读《道德经》,以为是行道所用之德的经验,其实却是“以经世不争之德而成大道”,顺序反过来去读,去理解,去行事,在逻辑上才能顺理成章而得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