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井的这一把手枪也是一支王八盒子手枪,只不过是南部陆式手枪。
一把极其鸡肋的货色。
关于南部手枪的言论,大家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差评。
其实是很多人把日军常见的4种手枪的毛病混在一起了。
其中两把造型相似的南部陆式手枪和南部十四手枪的设计师压根不是同一个人。
因为都有南部两个字,给了大家误导,以至于很多人都会张冠李戴。
日军最早的手枪是左轮手枪,叫做二六式。
这款手枪是仿造史密斯左轮,用的是点三二子弹,手枪弹的威力不足。
日军的第一代自动手枪设计师是南部麒次郎,他主导开发了南部陆式手枪,也就是最早的王八盒子手枪,还有日军特有的8毫米手枪弹。
这枪是仿照美国勃朗宁相关的技术以及德国P08相关的思路研发的。
毛病就是击针垃圾,材料不过关,容易卡壳等等。
但是日军的8毫米手枪弹可不存在所谓的威力不足问题,其威力比9毫米勃朗宁手枪弹强一点,更加吊打英联邦一大堆点三二(7。65毫米手枪弹)的威力。
仅仅比欧洲主流最强的9毫米鲁格手枪弹(9*19毫米帕弹)稍微弱一点。
当然,日军的8毫米手枪弹其实用的是减装药,以适应日本人的人机功效。
如果换成百式冲锋枪的全装药8毫米手枪弹,威力要大于9毫米帕弹,但一定小于11。43毫米的点四五子弹。
所以日军的手枪子弹不存在威力弱小的表现,在同等口径相当的尺寸里,威力属于较大的。
南部陆式手枪和南部十四非常相似,都是基于8毫米手枪弹研发的自动手枪。
随后南部升官,再应军方要求去各地考察,研发机关枪(轻机枪),就不管新一代的手枪研发。
后续新一代的自动手枪研发的工作交给了日本兵器局研究,继续研发日本自已的自动手枪,也就是后来的南部十四式。
这个兵器局的人才也非常多,在借鉴南部陆式手枪和中国的驳壳枪优秀的基础上研发了十四年式手枪。
简单讲,南部手枪的外形,和驳壳枪相同的闭锁结构等等。
看似是一个大杂烩,其实是取长补短,更加适合日本当前的加工技术。
因为设计生产定型于大正十四年,因此叫做十四年式手枪,前面并没有南部两字。
二战开启后,美国大兵把南部陆式手枪叫做南部爷爷,十四年式手枪叫做南部儿子,还有一款袖珍的7毫米手枪叫做南部宝宝。
于是,这款外形酷似南部手枪的十四年式手枪就成了南部十四这个名字。
严格讲,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境内是没有人管它叫南部十四手枪。
一般叫王八盒子,或者鸡腿撸子,或者长腿撸子(鲁格P08也叫这个名字),日本撸子等等。
十四年式手枪出现时候,日本的钢铁技术已经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因此在第二批大量生产的南部十四手枪里面,已经很少出现所谓的撞针问题出现。
也许有个例,但很少。
十四年式手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设计十分精巧,但拆解麻烦,内部精细的零件太多了。
这就导致这款手枪的保养要求会十分麻烦,需要借助一部分工具协同拆卸保养。
还有手枪扳机是二段联动,扣动力度非常小,非常轻巧。
新手不熟悉,容易误触碰导致走火。
此外,南部十四式手枪的制造成本还是有点过高了,不符合大正时期陆军军费不足的现状。
于是,日本陆军又请求退役的南部麒次郎帮忙,要求设计一款低成本和便于战场维护的手枪。
核心在于便宜,便宜,还是便宜。
在一拨人的联合指导下弄出来一款九四式半自动手枪。
九四式这款手枪保养非常方便,大部分是直接压铸和切削的零件。
零件粗糙,没有什么靠谱的安全装置,甚至不用扣动扳机也可以开枪射击(也非常容易走火)。
最最最关键的是,这款手枪制造成本非常低,小作坊都可以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