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大明最强皇太子免费阅读 > 第72章 粮饷充足的大明军队(第1页)

第72章 粮饷充足的大明军队(第1页)

这…这就是你的壮举?出什么考公试题,你知不知道这次科举的惨状?进士人数连之前的一半都没有!这可真的是咱大明建国以来最惨的一届科考了。”

朱元璋将试题狠狠地扔在地上,然后看着面前的主考官儿子,实在是气不打一处来,他偏弄什么素质测验,弄了什么时势,策论,结果大明朝的酸秀才们什么时候见过这种场面啊,一个个的答非所问,所录用及格的人数连往年的一半都不到。

“比我想象的要强多了,我还以为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合格呢,这么看来咱大明朝人才还是多啊,这还有人懂得随机应变,而且爹你说错了,最失败的一届科考可不是这届,而是之前宋濂主持的开国科考,结果北方学子一个没录用,最后还不是您老人家给他擦屁股,又分了个南北专场重新考了一遍。”朱标笑吟吟地将考题捡起。

“什么擦屁股,说得那么不堪。咱就不明白了,咱考的那八股文,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咋了,明明都是圣人的言论,自然能选拔出来一帮优秀的读书人,咋就入不了你太子殿下的眼呢!”朱元璋此时也有些动了肝火。

“爹啊,我读了十几年的书,而且还是名师授课,说我是当世人才也不过分吧。但是我这样的人才,一看您老人家的试题也一脸发懵,那都是啥啊?八股文,得用什么什么格式,至于朱熹的著作,什么中心思想就更扯淡了好吧,那鬼知道朱熹当年写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在干啥?没准人就是上厕所随便想到了一句,结果就要后世的学子们解读,解读个屁啊,你让朱熹重活一世他都不一定的能说明白自己当时想的是什么。”

“那朱子乃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典范,不学习他的思想言论学啥,就学你这套什么真题?”

朱标一脸激动。

“这您说对了,我这套试题可是专业的,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且最最最最主要的事情,爹,您说这科举到底是为了啥?”

朱元璋眉头一皱。

“为了啥?自然是为了给大明选拔人才,给读书人一个当官晋升的机会。”

朱标一拍大腿,“这才对嘛!咱科举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选拔人才,找一些青年才俊当官,您看看您这试题,找到的都是一群老学究啊,一开口就子曰这子曰那,引经据典,迂腐的不得了。而且你说这帮家伙真的有什么大本事么?我不觉得。当官是件大事,武将这方面是要在战场上经过血的洗礼才能崭露头角。您手下这帮打天下的老哥们就是最好的例子。至于文臣,咱又不是要他们天天给咱做学问,天天纸上谈兵,咱需要的是真正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有真才实干的人呐!”

朱元璋点了点头,但是又陷入更深层次的迷茫之中。

“这跟你的试题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啊,关系大了。您就看您那帮八股文考出来的老腐儒,你派他们去治理一个县城,他们能干好吗?可能是有读书人的骨气,不会贪腐,但是,办事不力啊,朝廷下拨什么指令就按照指令去办事,自己一点能力都没有。你看看这段时间这么多事都是怎么来的?什么涂俊才、马西风、朱桓,这不都是官嘛,而且都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但是就因为心性不行,能力不够,才给咱添了这么多麻烦。您别看这县官官小,他可是与老百姓接触最多的,选父母官一定不能马虎,因为他们就是咱大明最基本的脸面。”

朱元璋了点头,“有道理,你接着说。”

朱标拿起茶杯润了润嗓子,毕竟说服朱元璋每次都是个大工程。

“您看咱出的这试题,最后一题。那就是西北一个贫困县的真实情况,如果考生能看出这里面的问题,把这道题答好了,那最起码说明了,作为名官员,他是有能力的,而且能为老百姓谋福祉,这种人,你派他到地方上,他就是实干家,必定能带动当地的发展。就咱这次的头甲,您给他们个县治理,您看看几年下来会是个什么情况,要是治理不好,以后的科举我都不掺和了。”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点,在二十一世纪已经变成了永恒的真理。

“那咱就派他们去当县官,给他们三年时间,咱倒要看看,三年之后,当地的赋税钱粮,民生风气会不会得到改善,如果真如同你说的,那咱以后就不用八股文做考题了,转而用你的真题。”

朱标举起了拳头。

“相信我老爹,这将会是一场大胆的,成功的尝试!会给大明的官员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革,这朝中全是一根筋的老腐儒,酸气太重,还容易拉帮结伙,是时候该灌输一些新鲜血液了。”

“那你还有什么好想法,说出来给咱听听。”

朱标摸着下巴,不多时便想到了主意。

“我觉得应该在各地设立学堂,由国家出资,大幅度地提高民众受教育程度,老师可以由考试选拔,那些郁郁不得志的人不有的是嘛,也给他们多条路子。当上老师也算是国家公务人员,给俸禄。然后可以设立一些女官岗位,让有理想的女孩也接受教育,可以当官。最后就是专向选拔人才,就好比户部、刑部这种专业性特别强的岗位,可以设立考试,合格的人可以上岗,咱总不能让一些连钱粮账目都算不明白的人管理户部,让大明律都不会背的人管理刑部吧,那将闹出多大乱子啊,您说呢?”

朱元璋也摸着下巴陷入了思考,这真是亲爷俩,发呆的举动都一模一样。

“想法很美好,但是问题也很大啊,咱先说你这个什么女官的想法,那从古至今哪有女子当官的,一般人家的女子顶多是识几个字,顶多有些大家闺秀能读几本书,但是女子都得在家相夫教子,三从四德,哪有出来抛头露面做官的?不合适不合适。”

“我也知道现在人思想封建啊,不过照您这么说,那我娘也是女子啊,您还不是家国大事还得跟她商量一下?”

被儿子戳穿的朱元璋一下就不好意思了。

“你娘……那什么女子都能跟你娘比吗?你娘全天底下就一个,那女子要都有你娘的本事就好了!”

朱标也不禁笑了。

“行了,我只是提出一个设想。其实女子之中能人也不少,我现在商业司和农业司里就有不少女子。尤其是行商算账,办理业务,女人心比男人细,态度也好,算有天然优势。我只是说可以试试先将一些女官职位的选拔对外开放,如果有做的好可以逐步开放。毕竟这天下也不能只是男人的天下嘛,爹你说其他的问题呢?”

“设立学堂,聘请老师是不错,可是如果扩大开来,那得要多少钱啊,还有什么专项考核听起来是不错,但是是不是有点麻烦?毕竟以前任命官员就是咱一句话的事儿,那官员就算不熟悉业务也可以到了岗位上再学嘛!”

朱标摇了摇头。

“爹,咱不能只图一时方便,肯定还得从长远了考虑,得培养专项人才。您想想,当初李善长就是因为专供粮草赋税,所以才混得开国六公之一,如果让他带兵打仗,他还赶不上我呢。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这考试也能给那些官一点危机感,竞争上岗,有能者居之嘛。至于学堂的事儿,那就更好说了,钱在咱爷们面前还是个事儿么?给你看看咱大明去年的赋税,您可别吓着!”

朱标从怀中掏出一张纸,虽然只是简单计算的结果,还没经过严格核算,但是也不会差得太多,朱元璋接过扫了一眼,下巴差点没掉地上。

“我的乖乖!五千七百万两!你这里面没造假吧?”

朱标撇了撇嘴,“我跟您至于放卫星么?这还只是粗略计算的结果,实际上可能比这个还高一点。光商业税就两三千万两,大明现在可是经商热!咱的票号和商行去年就给国库交了几百万两。”

“那农业呢?全都去经商了?谁还种地?农业不是没有保障了么?”朱元璋的小农思想一直很严重,但是封建王朝,粮食确实还是第一位。

“这您更不用担心了,那剩下两千多万两就是农业税啊,现在税收制度改革了,人均税收和田地数量产量挂钩,而且也没有了什么火耗和淋尖踢斛的灰色收入,现在老百姓过得滋润着呢。税收变多了主要是因为开荒的地更多了,然后经过农业是改良的种子和红薯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在您出去打听打听,哪还有说种地吃不饱饭的,人家亩产千斤呢。”

听着朱标的汇报,朱元璋也露出欣慰的笑容,自己真的没有看错这个臭小子,在他的一番运作下,大明现在是钱粮不愁,果然是有唐宗宋祖之风采啊。

“标儿啊,你看这咱大明现在国库都这么充实了,咱能不能给你那些兄弟的俸禄多一点,毕竟咱现在不差钱了是吧。”

朱元璋搓着手,一脸谄媚的笑容,完全失去了当爹的威严。朱标也微笑着回应。

“别的都好说,就是这点不成!”

朱元璋也没办法了,谁让钱在人家手里管着呢,儿子们啊,真的不是爹不疼你们,而是你大哥口风太紧……

“那这样,咱现在军队的开支可以提一提了吧,你那工造司什么先进的武器给北伐军送一送,每个士兵给提一提军饷,这总成了吧!”

朱标大手一挥,“咱工造司改造的诸葛连弩已经送到前线了,就冲您这句话,从国库里拨款百万两,犒赏士兵,如何?”

三个月后,西北前线,哪怕是最低价的士兵都收到了几个月的军饷,众人都开心的手舞足蹈。

蓝玉:“大将军,我们这一仗怕是只能赢不能输吧,这军饷都发了好几个月的,输了怕是没脸回应天啊……”

徐达:“就算咱想输怕也难啊,你看看那士兵一个个叫唤得跟狼似的,军饷充足的大明军队,战斗力可是异常惊人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