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後集中考试,考试中名次在前一百名的人,可以正式进入学堂之中。
将这一百个学生分为两个班,为他们找寻老师,提供笔墨纸砚。
胤礽虽然普及教育的心情很急切,但是开办这样的学堂并不是没有规划的。
他让自己身旁的管事宫女盘点过自己的私库,供养一百个学生绰绰有馀。
胤礽的私库财富主要来源於三个方面,康熙的赏赐,赫舍里家中每年的供奉,还有现如今当初仁孝皇后留下的财产。
而胤礽在宫中一应都有康熙照应,根本没有花钱的地方,他自己平日里也并没有收集各种古典东西或者珍奇宝藏的爱好,私库中的钱并不少,至少开办一个学堂绰绰有馀。
看着康熙走起的眉头,还没有散开的迹象,胤礽也不着急,反而解释得更加仔细。
这一百个学生之中,在经过三年的学习之後会再次分流。
由老师推荐和平日里的课业水平作为依据,觉得有天赋能够冲刺科考的人选,则会继续读书。
若是没有天赋,觉得四书五经,策论八股文有些吃力的学生,则会被胤礽分流出来学习各种技术。
「现如今的匠人都偏於保守,有手艺之後总是偏向传於自家人,若是想要拜师,须得经过好些年的考验,才能学到真正的手艺,儿子觉得这些都太慢了。」
「我大清想要发展,必然是底层的百姓除了种地之外,必然要有另外一本养活自己的手艺。」
「所以儿子想将这些没有科举机会的学子们分流成为匠人。」
胤礽抿唇,看康熙依旧没有说话的意愿,再次补充道:「儿子认为我大清应该提高匠人的地位,若是匠人研究出来有用的东西,应该大肆嘉奖。」
胤礽看过小娜给出的视频,视频中但凡是参与研究的人员,在生活之中都会得到优待,而且社会身份并不低,在生活中很受人尊敬,同大清这些匠人完全不是同一水平的对待。
「只有将匠人们的待遇提上来,匠人们才更容易研发出更多更好的东西。」
说起一个新的话题,胤礽再一次侃侃而谈。
康熙看着胤礽口若悬河的模样,视线再一次放在胤礽交上来的策论上。
虽然对於胤礽所说的出资建筑学校一事,已经松动,但是仍旧给恩一种不情不愿的感觉。
胤礽喝了杯茶水,又看向康熙,才低声说道:「儿子想要开办这所学校,还有另外一个想法。」
对於自己这个缘由的诉说,胤礽抱了很大的希望。
他觉得只要自己将理由说出来,康熙原本的不情愿便会轻易散去。
「若是这一百人想要入我的学堂,除了基础的策论和日後的分流之外,还需要学习满语。」
康熙将手中刚刚拿起不久的奏摺放下,看着胤礽狡黠的笑意,终於开口:「是个不错的办法。」
「那汗阿玛可是答应了?」胤礽站起身,为康熙捶打肩膀,「汗阿玛果真是天下最好的阿玛。」
胤礽的小动作和话语取悦了康熙。
「朕看你是打定主意,觉得自己一定能用最後一句话说服朕。」康熙在胤礽的头上敲了敲,但是并无生气的意味,反而充满了赞许。
自从大清入关以来,为了巩固现有的统治,满人一直在适应汉人的说话方式,遵守千百年前汉人定下的规矩,不知不觉中满人的想法也在逐渐改变,但是汉人仿佛依旧如此。
这件事情,康熙虽然从未提起过,但心中却时不时会有些感叹。
不过他们满人本就人数稀少,想要统治这偌大的国土,这是不得不接受的条件。
因此胤礽的提议完全踩在了康熙的心上,不仅督促满人学习汉人的语言和生活方式,也让汉人接受满语,如此才算是相互交融。
胤礽本就因为皇庄一行和造办处的所见所闻,对建造图书馆和学校一事十分上心。
有了康熙的应允,行动更是迅速。
飞快选定了图书馆和学校的位置。
将设计图给了出去,任由工匠们前去建造图书馆,自己则在宫中的藏书阁和小娜的资料库中来来回回的忙碌,想要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书,全都搬入图书馆。
与此同时,皇帝和太子在京都广收学生一事也彻底在京都宣扬开来,让京都百姓们为之一震。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都是议论纷纷。
「真的能够都去读书?」忙碌一整天的百姓,从各种渠道听来了能够读书的消息,正聚在一起讨论消息的真实性。
「今天报纸上,街道路口都有人宣扬,说是只要家里有六岁以上的孩子全都能够去报名学习,不过真的去上学还是有条件的。」
「皇上和太子要招收三百个学生,在正式招收学生之前,京都城中所有的酒楼都被皇上和太子包下来了,说是特意请了翰林院的官员在所有的酒楼中讲课,想要去上学的人需要先去酒楼听课,三天之後有个考试,只有考过才能去上学。」
「这酒楼是不花钱的,笔墨纸砚也不用我们准备,我准备明日一早就带着我家两个孩子去瞧瞧,去的早了,说不定能够占个好位置。」
这样的对话在城中随处可见,百姓们手中牵着自家适龄的孩子,神色激动。
若不是有宵禁和城门关闭的时间,他们恨不得前一夜就睡到酒楼门外,只求第二日翰林院的官员开始讲课时,自家孩子能够占个好位置。<="<hr>
哦豁,小夥伴们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