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啊了一下,想到什麽,小脸迅速红温,「。。。。。。这个。。。这。。。。。。。」
朱元璋就好笑地看着纠结犹豫的大孙子,最终在小孙子渴望的眼神下,红着一张小脸,痛苦地点了点头。
也就在朱元璋偷乐时,朱标看一眼不太正经的父皇,有点无语地想,老三那跳脱的性子是不是就是遗传的父皇。
看台上插诨打科,底下的演武场做好了准备,两边阵营从不同方向入场。朱棣对阵秦王,这一轮是『正面交锋』模式。
没有旗帜可夺,任务目标,要麽击溃对手,要麽在两炷香後存活更多的人。
朱棣这次抽签运还算不错,抽中五百骑兵,而这五百骑兵是由边军里头的精兵组成的。
单论杀伤力,一个至少顶两个护城兵。
可谓是一大助力杀器。
而朱棣阵营里的五千兵,这次是分成三千五骑兵,一千五步兵。这麽一来,相当於有四千骑兵,一千五步兵。
原本觉得自己运气还算可以,等朱棣一眼扫过秦王阵营,嘴角就是一抽。秦王阵营的人数明显更多,粗略扫过,比他这边多了快两千之数了。
朱棣没看错,秦王这一轮的签运也不错,抽中了两千步兵,也是由边军组成的步兵。
这可足足比朱棣多了一千五百人。
如果双方不能提前击溃对手,两炷香之後算人头,朱棣都输在了起跑线上。
而秦王和朱棣重骑兵的分配策略不同,他的五千兵,三千骑兵,两千步兵。整个一算下来就是三千骑兵,四千步兵。
光是从这就能看出,两人的进攻策略不同。
有武将根据两人上一轮的特点,推测道:「燕王应该还是采取的快攻策略,他也更擅长快攻,所以骑兵占了一大半。秦王看起来是要攻守并行,或者说是用防御型进攻方式。」
「燕王了解秦王用兵特点,秦王也同样了解燕王,双方都打算用自己的优势来决一胜负。」
「就看谁用兵更胜一筹了。」
即便是经验老道的将军,在战场也有可能出现小失误,当双方势均力敌时,谁先抓住对方的小失误,谁就能获胜。
而这考验的不仅仅是指挥者的心理,指挥者的谋略,还有是否能快速察觉到『胜负点』的超强敏锐性。
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点』往往发生在不经意的时候,转瞬即逝,就看谁的军事嗅觉更敏锐。
通常能抓住那玄乎其神的『胜负点』的人,成长起来後,无不是名留青史的大将。
演武场上,双方已经开始交锋了。
喊杀声震天,这一轮的尘沙似乎都飞得更高。
看台这边,众人也顾不得说话,目不转睛地盯着下方交战情况。
如武将们猜测一样,朱棣一上来就采取了快攻。比起防守,朱棣确实更擅长进攻,他也喜欢进攻。
而快攻,讲究一个快狠准猛,要快也要准。
不是盲目地找一个点,一顿乱拳出击,而是需要找准对手的弱点,迅猛出击,让对手防不胜防。如果暂时找不到对手弱点,那就抓住一个点狠咬,不断冲击,快速制造弱点。
朱棣知道比起秦王,自己不占什麽优势。加上,他们兄弟两的打法不说相互摸透了,那也是相当了解的。
他知道秦王会一边防守一边进攻,用他最擅长的防守型进攻。如果他怕了秦王,也跟着采取防守进攻,那铁定输,挣扎都不用挣扎了。
所以朱棣还是采用自己最擅长的快攻。
他带一队骑兵,不断冲击秦王左翼,另一队边军组成的骑兵队则不断骚扰秦王右翼,一边骚扰一边打游击,帮助正面承受秦王攻击力的部队。
而秦王的队伍,乍一看就像是一只刺猬,采用步骑协同作战的阵型,一边进攻收割对手一
边防御,虽说这个法子限制了骑兵一定的机动性,但杀伤力却很强,还兼具防守。
除了前军後军攻守并行,两翼也加强了防守盾,秦王中军坐镇中心,指挥各处。
比起秦王队伍的井井有条,各司其职,朱棣这边就像是散兵游将。
但看似混乱,实则乱中有序,像是一把把尖刀,一会儿刺这里,一会儿刺那里,不停攻击『刺猬』外壳,企图冲出一道口子。
双方激战,让看台众人眼花缭乱,有的人连呼吸都差点忘了,直到缺氧,猛地大喘一口气。
朱棣带领一支骑兵队,专门咬秦王的左翼。
即便秦王的阵型乍一看不好突破,可世上没有攻不破的防守盾,除非你自己太弱,对手太强。
朱棣觉得自己不弱,秦王也没强到那个地步,而朱棣有自信,是因为秦王也有弱点可抓。
带兵,也是要讲究默契的。
一是兵将熟悉指挥者的作战方式,令行禁止,二是士兵之间配合的默契。
这次演武都是从护城卫挑选出来的精兵,可真正磨合的时间不多,布阵更需要士兵之间的默契。
朱棣带队冲击了几轮,就发现,边军组成的阵型更难破,打开一个口子,也能自动自觉地迅速补上,即便大家都是来自不同边防卫所,但凝聚力和应变力还是强於护城兵的。
左翼这边的边军分布明显更多。
朱棣咬牙,看来朱老二是料到自己会带兵攻左翼了。
但没关系,他也可作佯攻,吸引注意力。<="<hr>
哦豁,小夥伴们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