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毒医农女田园太子妃 > 第1490章(第1页)

第1490章(第1页)

问他们出发了没有,可要赶上过年和年前宫宴呀,皇上还在问安儿呢。

赵王府又添一子

赵王孙刚满周岁就出京不知道去哪儿了,转眼就是半年过去,自然还是有人惦记着的。

当然让皇上突然惦记起来,也是因为秋收了。

经过去年南方大水、北方部分州府大旱,在朝廷的英明赈济和维持粮价等物价的稳定基础上,百姓造成的损失比预期小了很多。

虽然仍有不少悲惨的事情发生,有人死、有人被卖、有人离开家园、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亲人失散……

但总体来说,大面积的损失很快被控制和弥补了。

没有大规模逃荒、混乱、暴乱等危险的事情发生,大水退去,百姓们很快就回到家乡、重新耕种,朝廷拔下的米粮也都派发下来了。

为此还连斩几十个贪官,在赵王爷雷厉风行的强势手段下,各地都稳住了,今年春耕几乎恢复了正常。

到秋收时,虽比不上往年收成,但不至于出现大面积饥荒,去年筹、买来的粮都已用完,今年减了些税赋,国库紧张了些,但百姓却更安定。

之后,就是归云庄粮行给赵王府送了一批粮,赵王就拿这批粮填补了仍需赈济的地方,让各地又能勉强凑和一年了。

这么大功,赵王爷自然会禀明皇上,不会让自家儿子悄悄做了善事。

皇上龙颜大悦,自是问起世子他们何时回来,赵王爷就说过年定回。

赵王爷怕他们临时又改主意,过年也不愿意回,这才来信催问。

信是前天晚上到的,因今天一早就出发,县城那边的手下就干脆在今天带过来了。

已在回程路上,自然也无需立即回复。

但在回程路上,回京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却也要开始提前张罗了。

一路买粮回京就是其中之一,囤粮在各地粮行、囤粮在京城,哪里缺粮可以补缺,最重要的是有粮在手,能一定程度上稳定粮价。

粮价稳,百姓稳,天下就稳。

虽说赵王世子不入朝,但赵子诚如今有这条件,还是想多为百姓做些事情的。

就算没有赵王世子这个身份,他身为归云庄少庄主,前任武林盟主的关门弟子,也该有江湖豪气,行侠仗义。

何为侠?何为义?

他正在做的事情,便是了。

赵王府,六月二十八晚,杨侧妃生了一个儿子,如今已满百日。

自赵王府又添一子,这百日以来,各方势力就没消停过。

杨侧妃虽表面平静,但外头却一直有闲言在议论纷纷。

最主流的声音说,赵王世子出身民间,身份本就不正,为世子便名不正、言不顺,反观杨侧妃虽为侧室,但毕竟有名份在,何况如今赵王府无正妃?

言下之意,赵王世子应该换人,换这位由杨侧妃所生的儿子来当。

就连杨家也对赵王爷旁敲侧击过,朝堂之上也有不少言官提议过。

只不过赵王爷和皇上都以“世子之位岂是换来换去玩耍的儿戏?”为由,回绝了那些人的说法。

但闲言依然传得很凶,并不因皇室的态度而消停,就连宫里杨太妃都表露出要重名份和正统的意思。

京城(大结局)

甚至已有人说,赵王世子自知身份低微,平时就不敢与人往来,总是躲着外人,如今更不知所踪,说不定就是个冒牌的,已经畏罪逃跑了。

直到这种说法出来,赵王爷大怒。

上朝时就指桑骂愧地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骂了一顿,最后请旨,再有人敢乱嚼这种有损他赵王府名声的闲话,不论是官是民,一律问斩。

皇上准了,立刻让诏官拟旨,当朝宣读,百官跪拜,后又张皇榜于宫门外,讲明赵王世子认祖归宗以来,为朝廷、为百姓做过什么事情。

本是人云亦云、茶余饭后图个乐子的百姓们知道后,大呼原来赵王世子是大善人!

从此风向陡变,人人称颂赵王世子仁德善义,是皇家荣耀,是百姓之福,这么好的人也要被换掉,有这心思的人一定是大坏人。

这样的大帽子从百姓口中扣下来,再加上圣旨已颁、赵王之怒也无人承受,这种别有用心的闲话,才总算是真正消停了下来。

而赵王回府后,却将仅余的第二个儿子抱回了前院里,不准杨侧妃探视还将其禁足。

冷落惩罚之意,吓得杨侧妃哭了几天,跪求王爷饶命。

赵王爷却冷眼看着她:“外面算计本王世子的那些事情,若说不是杨家做出来的,本王都不相信。”

“说到底,是本王让你生了这个儿子,滋长了你的野心,一个郡王还不够填补你们杨家人的野心!”

一番话惊醒了杨侧妃,猛然想起当初赵王爷允诺的事情,若生儿子,安生养着,世子是没得了,但将来郡王是肯定有的。

杨侧妃悔恨交加,天天哭求,后来就病下了,养到现在还卧床不

起。

这消息,是常去赵王府治病的颜先生传回来的,只不过之前赵子诚知道后,并没有告诉林小福。

林小福至今只知杨侧妃生了个儿子,也清楚这个儿子将来会是郡王,并不知道这个儿子出生后,有心之人搅出了怎样的风云。

说来轻巧,但在京城里这几个月可热闹得很,而赵王世子的话题,一直没有冷却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