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大唐长安 > 第67章(第1页)

第67章(第1页)

一个拖着一条腿,长相和宁成有五分相似,只是神情微缩许多的男人拉着一条长木走了进来。

“我阿兄,有腿疾,家里便让他学了一门木匠手艺,日后也好有个营生。”宁成道。

二人在这边聊着天,那边裴素已经指挥着宁大郎制作曲辕了。

宁大郎虽说腿脚不好,木工本事却不错,紧赶了两个时辰就将新犁改好了。

宁成又带人将曲辕犁搬到自家地头,套在了牛身上,他捋起自己的裤腿和袖角,就亲自赤着脚扶着犁下了地。

“咦?”宁成是种地的老把式了,一上手就感觉到了不同。

省力许多,也灵活许多。

裴素又叫宁成接下来一头牛,只用一头牛耕种,宁成依言照做。只用一头牛,他一个人,竟然也能推得动此犁。

先前犁地需要两牛三人,如今却只需要一牛一人,足足能省下一半的人力牛力!

他推着犁在地里转了三圈,才恋恋不舍从田中跳了出来,欣喜若狂:“有牛力相辅,我一人便能推得动此犁。”

“若是没有牛,两个壮年人也足以推动此犁。”宁成喜笑颜开。

先前需要三人才能推动犁,且到了地头便要将犁抬起来调转方向,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这曲辕犁省时省力,宁成爱不释手。

李长安问宁成:““你可有把握十日内让整个村子都用上新犁?”

宁成笑道:“只需要换一根辕便能省下一大半的力气,这样的好事某只要漏些口风,乡邻必然会上门来求,某看,三日内宁村八十二户就能都用上新犁!”

李长安提点宁成:“这件好东西,你有村正没有,你要用好这一点。”

宁成若有所思。

果然没用多长时间宁成家中的门槛就被踏破了。

一个村子里面的田地都连在一起,宁成一家子在地里劳作的时候左右两边的农户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旁人都用两头牛,三个人,没有牛的就需要五个人拉犁,只他家一个人一头牛就能拉得动犁。

连那个瘸腿的瘸子都能赶着牛翻地哩!

田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地里能省一点力就能多种几亩地,就能吃饱肚子。眼见着宁成一家子都翻完十亩地了,自家连三亩都没翻完,哪能不心急。

宁成也没藏着掖着,直接就说了这是李娘子教他兄长做的新犁,据说是长安那边的新东西,叫做曲辕犁。

于是第二日,和宁成家关系最近的几户人家就换上了新农具,李长安身边也多了几个人。

又过了几日,村子里大部分人都用上了新犁,只有几户和村正关系最好的人家还观望着。

李长安走访起来更加顺利了,宁村的村民对她态度尊敬了许多,也愿意和她说些私密之事了。

她成为了宁村的“自己人”。

李长安也终于整理好了详细的宁村籍册。

宁村,位于荆州江陵城二十里外,属下县漳县,有八十二户人家,三百三十一人,其中有八人是隐户,有二十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其中七人无子女,有寡妇八人,其中六人有子嗣,两人没有子嗣。田地两千二百四十二亩,其中一百三十一亩是桑田……

要治理好一个地方,首先要先了解这片地方上的人,让他们知道你是可以信赖的,这样你要开展工作,才能开展起来。《基层管理手册·

的。

只是某人并不是真小孩,在颜真卿教她念过一遍之后李长安就告诉颜真卿她之前已经学完了《论语》,会读会背知道文章意思的那种。

于是颜真卿问李长安学过什么。

“《论语》会读会背,《诗经》会读大部分会背,《尚书》看完了但是只会背一部分句子……”李长安数着。

其实她会的更多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发展脉络、词的发展脉络,各类文学体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以及它们的意义……这些东西。毕竟她学的学科叫做古代文学史而不是儒家经典文学。

颜真卿沉默了。

他看着面前的小姑娘,真情实感发问:“公主到弘文馆中寻我等是想要学习什么呢?”

“我阿娘觉得我字写得跟狗啃的一样。”李长安沉痛道。

然后颜真卿就看到了李长安狗啃一样的字。

颜真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于是颜真卿就自己写了一行字,再让李长安照着他的字临摹,李长安写的十分认真,只是一天下来进步不大。

李长安:颜真卿当我老师我能赖着他一辈子!要是进步太快往后他觉得我能出师了怎么办?在我把他全家男女老少祖孙三代都搞到手之前我是绝对不会出师的!

如此又过了三个时辰,中间李长安还在颜真卿家中吃了一顿饭,颜真卿对自己这个新学生颇为赞赏,特意给李长安亲手熬了碗茶汤。

颜真卿钟爱吃茶,还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传世。李长安一边回想着她知道的东西,一遍痛苦地咽下了这碗加满了花椒和盐的茶末汤,还要含着眼泪夸好喝。

直到天色将黑,李长安才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临走之前还摸出了一张白纸眼巴巴看着颜真卿。

“我听闻常有师长给后辈赠言勉励,老师可否赠我一言?”

颜真卿耳尖又红透了,大唐读书人之间的确有这个相互赠诗赠文勉励对方的习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