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完澡,苏茉坐在房门口,一边擦拭着头,一边思考接下来的安排。
原主虽然豪富,但她留下的东西,目前真正能用的,其实并不多。
两张存折的钱,不说这个年代不能跨省取钱的问题,就是能,没特殊情况,她也不准备动用。
苏仲黎留下的那八万块钱,是属于苏廷谦和苏廷德两兄弟的。原主父母的那3ooo块钱,她也准备留着,若有朝一日他们能提早回城,给他们带回去也能有钱用。
剩下原主那1o3o块钱,看着是很多,但在什么都要买的情况下,估计也用不了几年。主要是她没有票,许多东西都得去黑市买,那价格自然就贵了。
而且,她还得攒资本,等恢复高考后考大学,圆自己的清华梦。然后借着改革的东风,囤房子,做生意,家致富!
所以,她得有进项!
靠什么挣钱呢?用异能催生水果蔬菜去黑市卖?
只能勉强算一个备选项。
水果蔬菜在这个时代价格低,卖不了多少钱。要卖也只能反季的时候去,卖些这边稀有的品种,才能卖的起价。
若直接跟黑市合作,蔬果不耐放,黑市的人估计也不敢大量吃货,只能小批量供货。但次数多了,风险也就大了,万一哪天倒霉被抓了,那可得不偿失。
所以,在没有找到安全的方式之前,这个只能算备选。
不过,倒可以去黑市的时候,顺带卖一点,挣点外快。
既然催生低价值的效益不高,那就催生高价值的。
她记得,东北是有不少野山参的。若她能找到野山参,那么她就可以催生野山参去卖。
她记得其他年代文中,一根野山参,都能卖一两百块钱。她若能两三个月卖一根,那与那些领工资的也没差多少了。
但这只能算私底下的收入,不能摆到明面上。
在末世苦哈哈的,在这里,她想过上能吃肉的日子。所以,她要想过的好又不被人非议,必须有一份摆在明面上的收入。
原主作为纺织厂的宣传干事,文笔还是很硬的。在海市的时候,就经常给报社投稿,几乎就没有不被采用的。
本来,这个特殊时期,投稿是没有稿费的,一般都是点票证或者给个样刊。
后来,报社的编辑爱惜她的才华,给她申请了一个所谓“编外通讯员”证,就类似临时工,这样她的投稿就能算稿费了。可惜这个证申请下来才一个多月,原主就下乡了。
苏茉想了想,上个月原主貌似是收了二十多块稿费的。
【科普:1966年,文化部提出全国报社、杂志社、出版社采取统一的稿酬标准,著作稿每千字2~8元,翻译稿每千字1~5元。但文革期间,是停止向作者直接放稿酬的,而是改为样刊、票券或物品。直到1977年,才恢复直接放稿酬。】
苏茉想起那堆书中好几本《人民日报金句》,以及后世听过的不少励志歌曲,觉得这个可以搞。
她一个学霸,学习学习,再揣摩揣摩,应该还是能搞得定的。
这样,她就有了一个明面上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