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密林,进了村口,光影变化的效果就能够很快显现出来。
有些时候,如春风过林,分不清是风响还是枝动。但到了村口,就都分辨清了,风动是风动,林静是林静,两者不可混淆。当林者密,出林者清。村口虽然空寂,这些辨别率还是有的。要不,怎么能让老吴头一直呆在村口呢?
现在老吴头还不在村口,柳翠儿也没着意的看,这林内影密的,不是只影孤形的,在与不在,都没什么太大的影响,村口还是村口,密林还是密林。村口还是以往那么空寂,密林还是以往那么幽深。从幽深入空寂,就不像从空寂入幽深那样随便,如登高作赋、临水观照,总得有些不同凡响的影迹。
柳翠儿就没往这方面想,毕竟后面不远处还跟着个柳含絮,估计这才是村口今天希望看见的影迹,柳翠儿的步调就轻了很多,过密林就不顾念着影密光摇、草动风吹,过去就过去了,就不是村口望着的重点了。再说老吴头这里也不在村口,能轻快点就轻快点,没有什么刻意理解的需要。
同时,柳翠儿也替村口把柳含絮的影迹集束了一下,去了廊桥里读书也就罢了,还有意无意的让村上人家都望见了,并不是随大流赶时兴的时候,村人们都出外到大路上讨生活去了,这时不帮衬着村里忙点正经事,一门心思抱着书上的陈词滥调当作金砖,用心的读、使劲的读、慷慨的读,就更让村上人家都望见了。
何况,这次廊桥也与平时不同,虽然不是风骤雨暴、流水湍急,只是春和景明、风翻花浪,流水里望过去依然望不清,方方正正的,也与印象里常先生的廊桥不同,多了魅影!而柳含絮正是赶着紧着去了廊桥,不在村上循规蹈矩了,有些出人意料了,是想出人头地还是别有用心?
村口集束的并不都是廊桥里一面传来的实际情况,也有许多的虚影,特别是村口必经的密林里,本来就不那么清清沥沥的,把许多的影迹都混淆在一起,光影变幻的,什么是实、什么是虚,何年何月的都能混淆起来,愈的密实森严。也因如此,有人传言从密林里现了许多的魅影,结果常先生对此断然予以否认。这次魅影从流水里去了廊桥,可能也是有意无意的避开密林这里的光影变幻,只选了方方正正的所在,也是有一定缘由的。
往常老吴头也从村口处望密林,把密林里的影响都图描了起来,透过密影寻本质,集束起来,也简约了不少,村里人都便于传言,诵记,不至于遗忘。现在老吴头也不在村口,村口处就更显得空寂了。柳翠儿就把步调调整的更加轻盈,不温不火的,便便当当的赶过密林,把更多的时间和故事留给跟在后面的柳含絮吧。毕竟,这回村口正养精蓄锐,等着柳含絮近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