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长影出品的开拓与奋进
一、从“工农兵学派”拓展到“人民电影”的艺术路径
电影也有乡愁。
为了记住这份乡愁,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原址修旧如旧,把几十年前的洗印车间、摄影棚改造成了一座电影博物馆,于2014年8月对外开放。正是这座博物馆,让前来寻根的众多已是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热泪盈眶:青春的追逐与梦想,哪怕带着一丝忧伤,在这里也美丽得醉人。
长影旧址博物馆
这乡愁,为何如此之浓?走进长影,走进她的近80年艺术创作发展之路,你就会知道,因为有扎根人民的浓情在这里无法化开,因为有追逐艺术的血汗在这里凝固升华。
新中国电影的乡愁在长影。
长影是人民的电影厂。历史决定命运,命运影响历史。从长影初期被誉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七个第一”的作品可以看出,长影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把自己同人民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他们把自己创作的电影称为“人民电影”。
长影旧址博物馆以“展现电影历史、传承电影文明”为己任,2020年该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
自1947年确定了“关注工农兵的生产生活和革命生活,走群众路线”的原则之后,拍摄人民电影的基础就奠定了,这就是长影的根。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长影从“工农兵”起步,电影拍摄领域又不断
拓展,从国家领导人到社会各阶层人员,创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在艺术创作上坚定地“走人民的路”。
人民性与艺术性结合的血液,一直在长影流淌,艺术就是为人民开放的花朵,长影人一直加以悉心呵护,朵朵人民电影的艺术之花一开就是几十年。
1950年,长影拍摄了影响巨大的《白毛女》。《白毛女》是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的,扮演喜儿的是表演艺术家田华,这部戏也是她电影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田华原名刘天花。她出生的时候,家乡正盛行天花,爹妈听人说,如果给孩子取名叫“天花”,就可以避邪祛病,所以给她起了这个名字。加入剧社以后,她把名字按谐音改为田华。当时选择演员时,导演王滨摆着五张喜儿的照片来回地看,最后选择了田华,因为田华出生在河北农村,身上透着一股乡土气息。表演艺术家陈强在影片中演活了黄世仁。影片公映后,观众反响极为热烈。《白毛女》在1951年第六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特别荣誉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导演王滨、水华和演员田华被授予金质奖章。
1956年,随着党和国家对电影政策的调整,长影故事片生产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那就是出现了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时弊的
讽刺喜剧影片。吕班导演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是新中国喜剧片的拓荒之作。吕班原名郝恩星,吕班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他早年拿着传单宣传抗日,但遇到特务搜捕,怎么办?他急中生智买了点五香蚕豆,就用这传单包着,特务没注意他手中的东西,但拦住他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回头一眼看到了一个路牌“吕班路”,灵机一动说“我叫吕班”,就这样机智地摆脱了特务,从此使用了艺名——吕班。他的第二部作品《不拘小节的人》更是犀利冷峻。1957年他还拍摄了《未完成的喜剧》。
1958年,长影拍摄完成《党的女儿》。该片根据小说《党费》改编,是编剧林杉和导演林农合作的第一部电影。田华在片中成功塑造了党的好女儿李玉梅的光辉形象。美术师刘学尧用他的聪明才智在吉林建了一个“江西”,满足了片中场景的需要。这部电影的导演最初是沙蒙,但由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沙蒙被错划成“右派”,只好临时换林农导演来完成。其实《党的女儿》中的李玉梅,原本选的演员不是田华。由于该剧的故事发生在江西,导演倾向于选南方的演员。林农看过田华演的《白毛女》,对她的表演比较认可,所以决定还是由田华来饰演主角李玉梅。
田华(左一)在电影《党的女儿》中扮演李玉梅
1959年,长
影把《五朵金花》搬上银幕。《五朵金花》是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一部难得的佳作。影片受周恩来总理指示,由夏衍具体指导剧本创作,王家乙担任导演。剧本原名叫作《十二朵金花》,后来改成《七朵金花》,直至最后的完成稿《五朵金花》。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风景如画的云南大理,在“三月三”盛会上,苍山公社副社长金花和白族青年阿鹏邂逅,他们相约来年再见。次年阿鹏走遍苍山洱海,终于找到了心上人金花。
影片中扮演金花的是杨丽坤,她当年还是云南舞蹈团的演员,刚刚16岁,对电影表演还十分陌生。扮演阿鹏哥的是电影学院二年级的学生,也没有拍过电影,但片中阿鹏哥是个马上好手,拍摄时剧组找了一辆吉普车,把顶棚拆掉,搭上一块板,阿鹏哥就在板上探花;空间不够用,剧组把摄影机绑在驾驶室的旁边跟拍了这个镜头。影片先后在46个国家上映,盛况空前,杨丽坤更是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女演员。其中的插曲名叫《蝴蝶泉边》。影片中,金花唱给阿鹏哥的歌声中充满了感情,但是,歌曲并非杨丽坤所唱,为她配唱的是赵履珠。赵履珠当时正在热恋中,所以歌声中充满了感情。影片于1960年获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最佳女演员银鹰奖。该影片入
选了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
杨丽坤(左)在电影《五朵金花》中扮演金花
1960年,长影又一部经典影片《刘三姐》诞生。《刘三姐》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风光音乐片,也是当时发行拷贝量最大的影片,被称为“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影片是根据山歌剧《歌仙刘三姐》改编的。“刘三姐”这个经典形象由三个艺术家共同塑造完成,黄婉秋是刘三姐银幕形象的扮演者,长影配音演员张桂兰是刘三姐声音形象的塑造者,彩调剧表演艺术家傅锦华是刘三姐所有山歌的配唱者。黄婉秋因主演《刘三姐》一举成名,成为一代青年的银幕偶像。《刘三姐》获1962年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电影摄影奖(郭镇铤、尹志),最佳音乐奖(雷振邦),最佳美工奖(童景文),最佳男配角奖(贺汝瑜)。
1966年,电影《战洪图》诞生,讴歌了人民的力量。
“文革”开始后,长影被迫停产了。可是人民需要电影,长影人顶着压力于1973年率先在电影界开始了影片生产。当年春节全国上映的4部新片中,长影占了3部。
人民的路人民走,走人民的路没有错。长影人骨子里有一种精神:认准的路就要走下去,这是一种使命。
1975年7月,长影编剧张天民写了两封信,他想通过不同的渠道转交给中央领导同志。特
殊的年代,他担心自己受到迫害,便找到导演于彦夫,把妻子和孩子托他照顾。张天民为的是电影《创业》。《创业》于1975年2月公映,反响热烈。但在有关领导看后,由于一些原因,该片停映拷贝,停止向国外发行,且停止宣传。
张天民,1954年就任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编剧,后又来到长影工作。导演于彦夫历任长影导演助理、剧务主任、副导演、导演,除《创业》外,他还导演了《芦笙恋歌》《自有后来人》《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等。电影《创业》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油会战为背景,讲述了以周挺杉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使国家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国家建设了面积大、产量高的创业油田,实现原油自给的故事。
反映人民的创业热情有什么错?这是张天民对创作方向的迷惑。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很快送达长影,肯定了影片的艺术方向和艺术价值。这让长影一片欢腾,也让长影人重拾了坚持走人民道路的信心。
“忠于职守,敢为人先”这八个字贯穿了长影艺术创作的始终。
20世纪80年代初,长影的艺术家们为时代呐喊,为改革呐喊,张扬起革命现实主义的旗帜。1980年,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一发表,就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当时正逢
全国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长影决定将其搬上银幕。影片由孙羽导演。孙羽曾在《钢铁战士》里扮演小战士刘海泉。小说的尖锐主题使拍摄过程一波三折。影片完成后,又有人说此片没有体现党对知识分子的关心,致使发行暂缓。后来中央领导同志调看了影片,批示应该下决心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并特别指出该片值得一看。
改革开放后,陈家林导演的《飞来的仙鹤》,于彦夫和其夫人张圆联合导演的《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等影片以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为切入点,开创了影坛的清新淡雅之风,成为经典之作。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遇冷,但长影仍然执着地拍摄了《九香》等多部优秀农村题材影片。《九香》的插曲《懂你》一时风靡大江南北。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长影连续6年亏损,濒临倒闭。从1998年开始,长影人绝地重生,用8年时间完成了事转企和国企改制的全部任务。《小巷总理》《信义兄弟》《索道医生》等众多打着长影烙印的弘扬主旋律的影片又开始一部接一部地诞生。
这就是长影,今天,她仍在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