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都漏完了,还考个屁。”
郑旦撇撇嘴,看着院中站立的学子,问道:“我想先问问,我朔国的未来们,你们科考入仕的目的是什么?”
陆生员这个显眼包立马举手,大喊道:“自然是报效国家、有所作为。”
“很好,那报效国家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郑旦顿了顿,接道:“爱国!对吗?”
“对!”
这一回,人群中总算是爆了整齐的呐喊声。
郑旦表示满意,朗声道:“都说太子不走寻常路,不打寻常牌。那今日,我便再特立独行一回。这一场秋闱,一共考三天,每天考一门。”
“每门考完,均可出考场,明日辰时准时来参加第二场考试。凡家庭困难者,可申请一定的住宿补助、餐补。”
顿时,鼓掌声,呐喊声响彻了整个院落。郑旦向萧旭递了个眼神。
萧旭便上得高台喊道:“考生全都移步试院后殿,于第二考场坐好,等候太子殿下出题。”
众考生虽多有不解,但依然跟随萧旭有序进入后殿。
便见,后殿中整齐摆放着一套套桌椅,每套桌椅间隔一米有余,桌面上摆放着统一的纸墨笔砚。
这便是郑旦先前让萧旭准备的,防止透题事件严重而准备的第二套方案。
刘禹锡上前喊道:“大家坐好,太子殿下此举,整个考场一目了然,最大限度做到了公平公正。希望你们金榜题名!”
郑旦看着这整齐的现代考场,甚是满意,笑道:“好了,刚我们说到了爱国,今日这第一考,便考‘爱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各位考生,可随意挥。”
“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
“你可以写你的满怀壮志,理想抱负。可以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以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可以写你对国家制度,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建议。”
“只要是有关‘爱国’的话题,都可以。开始吧!两个时辰。”
郑旦一番慷慨激昂,坐回早已搬过来的摇椅里,亲自监考,
补充道:“由于今日耽搁了时间,考后每人领取十两银子,自行补餐。”
第二日,郑旦又以“国富民安”这个遵旨,以‘为民’做主题,考了第二场。
第三日,则以“科考弊端”为主题,考了第三场。
至此,四思郡的考生以短短三日便结束了轰轰烈烈的秋闱。
接着便是等待刘禹锡等官员的阅卷、录取。
四思郡的郡守等职,由朝廷派官员来。新官员到任后,再决定院长一职。
这一波操作,郑旦又收获了一批学生粉,甚至在离开四思郡时,学生们还来送了行。
不过,不好的是,这举措让其他郡产生了强烈的反映,纷纷要求改革科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