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人里,像是尉迟敬德已在家中养老,李勣也少有过问政务。
当然这少做事的状态,或多或少和他在永徽元年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势力排挤有关。
不过这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李勣此人在朝堂官员之中,从资历到地位都相当特殊。
这也正是为何,在永徽元年李勣上表请辞后,仍旧执掌着一部分政务,而到了永徽四年,他因年迈而觉力有不逮,还是挂上了个司空的名头,时常会来中书省办公之地参知政事。
李勣打量着李治的神色,缓缓开口,说破了李治的来意,“陛下不像是随意走走,才走到此地的。我人是老了,却不代表真到了老眼昏花的时候。陛下如有事务叮嘱,不如说来便是。”
李治坦然一笑,与这位长者一并行到了桌边,相对而坐,在坐定后回道:“朕确有一事想要问询于英国公。”
早在李治还只是晋王的时候,他便与李勣有了一番往来。
彼时李治遥领并州都督,李勣则在并州任职十余年,这其中的上下级往来,让李勣的身上早被打上了一层李治同党的标签。
而当先帝驾崩之前,李勣先
被贬官,又由新继位的李治将其召回,一路提拔到参掌机密的相位上,正如李世民死前所愿,是让李治对李勣再施加一份恩惠,进而彻底将二人之间的君臣关系捆绑落定。
这其中种种往日旧情,虽掺杂着李勣有避祸之想一度辞官退让,李治却从未怀疑过他对自己的忠心。
也或许同样是这番交情,当李治终于将话说出口的时候,他发觉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难言。
“我欲立武昭仪为……”
他刚要将宸妃二字说出,却骤然想到,那些抗拒他做出改变之人根本无所谓他要给媚娘封的是贵妃还是宸妃,只是想要将他、将媚娘都牢牢地钉死在原本的位置上罢了。
那么他便是离经叛道一些,做出的改变更为惊天动地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看看吧,连一个小孩子都知道,天子该当执掌天下的。
这一番思虑在被逼迫得太急中升腾,只在电光石火之间完成。
以至于自英国公耳朵里听到的,便已是李治吐出的下两个字——
“皇后。”
他想立武昭仪为皇后。
这一句说出,像是打开了李治身上的某一处开关,竟让他抬眸之间容光焕然,也让李勣骤然想到,在万年宫中李治朝着长孙无忌发问的时候,在山洪爆发中他立于山巅的时候,分明都是这个模样。
不知不觉间,这位大唐天子已有了翻手风云的魄力,让他忽觉有些感怀。
李治已徐徐说出了后半句,“英国公以为如何?”
这便是他要问询于李勣的问题——
立武昭仪为皇后,如何?
若是换了褚遂良在此,只怕早已如当日那出小会上一样痛斥出声了,可英国公的反应不同。
戎马多年,让这位长者的面貌中依然有一种板正庄严之感,但回出的这句话,却更像是长辈对于晚辈的闲谈寄语。
“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问我这个外人呢?”
作者有话要说
女主:拱火大师(不是)(小孩子怎么会乱说话呢)(明明是在崇拜父皇)
李勣:递刀专业户。
【它日,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
然后有一点说明:
王皇后、萧淑妃都有自己的立场,但是和李治不是一条心。
我也不想把她俩写得太脸谱化,想了想还是写了这段对话情节,把立场说明白点。
但是这个是我自己的理解,历史上具体是怎么样的,谁也说不清楚了。
至于长孙无忌这个家伙到底是怎么做到好处全要事情不干,还来提个反对意见的,那这个……这个恕我也不能理解他。
其他几个好歹就是反对就反对,挨打就挨打,就长孙无忌他不一样啊。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五年,亲幸无忌第,见其三子,并擢授朝散大夫。又命图无忌形像,亲为画赞以赐之。】
李治给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按记载应该是庶子)加官。
【六年,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
抠门如李治,给长孙无忌送了这么多礼物。
所以会有——【皇后以无忌先受重赏而不助己,心甚衔之。】
挺找死的,真的。
废王立武会比历史上进度快,马上就到母女组的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