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她将一块接一块的湿土块放在木炭还没燃烬的废墟四周烘着,天气干燥,但温度不够只能靠外力,等一面干了又翻一个面,四面均匀受热速干。
她控制着炭灰,不熄灭,又燃不起来,直到她的土坯砖最终成形。
“这土坯砖稳固性不强,就这样砌上墙,不会倾倒吗?”有人疑惑。
“当然还得要粘合。”
瓦匠说:“最好是用沙石、石灰跟黄土的混合的三合土。”
“嗯,不过还要多加一样,粘合性就更牢固了。”
“是何物?”他们都睁大眼睛,求知若渴。
郑曲尺道:“糯米。”
“糯米?”
当然水泥就更好了。
不过水泥在这个时代想要批量制作得费些功夫。
虽然它所需的材料很简单,只要石灰石、粘土、煤灰或铁粉等材料混合烧制。
乔迁之喜(二更)
但它得要高温煅烧,需要一千多度以上,是现在窑炉的条件很难达到,她需要自己特地去定制一个。
就现在,她发的那点工资,买糯米都是颤颤巍巍地付了钱,哪敢搞别的试验。
至于房顶,她没钱买瓦片,她是个穷装的人,要钱的材料能不买就不买,但她也不想用茅草,思来想去后,她选择了竹制瓦。
这种竹制瓦在邺国算是创了先例。
将竹子切对半,模拟瓦片的形状,正反交替铺放,它重量轻不吸水,排水性还好,最主要施工也省事省力。
比起茅草屋顶,只要给它定期刷一层桐油,可以保持十年以上不漏水不腐坏。
不过他们家没桐油,市面更难找到,等以后她找到油桐青果再来炼制。
当她将一切所需材料准备妥当之后,就要开始盖房了。
郑曲尺拿出又重新规划了一遍的房屋搭建图纸时,青工一等施工人员简直跟刘姥姥逛大观园似的——大开了眼界。
她削了根炭笔,买了市面上最粗糙的纸张,用的是现代手绘,建筑最终成型的模样,就这样以最直观又立体的形象展现在他们眼前。
这是一间以原木为基础色调,连排独院的乡间住宅。
分为主宅两厅、三房、后院、前院、厨房、入厕洗浴区,布局倒是跟普通房舍差别不大。
问题是房子的样式跟搭建方法,院子跟房宅间有阶梯、石路、草地布置得错落有致,格局分明,这种设计方式前所未见。
它与其说是让人休憩的居所,更像一间精致又让人惊叹的艺术品。
甚至院中有园艺花坛,有景观石桌,围墙四周种有一排四季轮翻结果的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