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永乐大帝宝剑 > 第10章 以科举为战场隔空交手二(第1页)

第10章 以科举为战场隔空交手二(第1页)

只见朱元璋接过名单打开,刚看了几眼,眼中的怒火像是要喷出来,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洪武四年到现在,北方的文教全是瞎子点灯,白费。也就是自己比暴元还不如。什么北平书院培养资助了多少士子参加会试,是北方前所未有的文教盛事。是皇帝陛下的恩泽。全部在这个名单前一文不值。

而且刚刚太子通报表扬了北平书院,这是啪啪的打朱元璋、朱标、朱棣父子三人的脸,这让朱元璋如何不怒?

朱元璋直接了当的说:“,这份名单不能公布,需要重新斟酌,必须打回去重新评定!”

刘三吾却说:“禀报陛下,会试名单已经张榜出去了。”

朱元璋大怒,一把揪住刘三吾说,什么意思?你们没有报我和太子就贴出去了。

刘三吾赶紧解释道:“这个是会试,按惯例是由主考官员们审定无异议后贴出去的,这也是一种公示,如果有意义,皇上可以下旨复审,而且这批人还要参加殿试的,殿试那个时候需要陛下你亲自点名次。”

朱元璋一挥手大声说:“我不管,你立即把名单收回来,我等不了殿试了。这个名单作废。”

刘三吾硬气的道:“请皇上治罪,恕臣不能接受,如果皇上和士子们有异议可以下旨复查。未经复审更改名单是有违礼法的。”

这个时候一个内侍来报说:‘禀报皇上,金水桥守卫来报,许多北方士子在皇城前跪请彻查。要求重新审核科举名单。御林军统领问是否要驱逐。”’

“不要,做好警戒就是,这些是我大明的士子,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动粗。”不待朱元璋话,朱标立即吩咐道

朱标又说:“刘学士,你先下去,这名单有异议,皇上是不会批的,待明日朝会过后再说。”

刘三吾见状,只能先下去了。他觉得自己没有错,自己以德立身,就算皇上再查也是这个结果。他没有想到有时固执于程序正义的结果是惨烈的。

风波还在继续扩散,朱标也想了解北方士子究竟在做什么,防止进一步串联,于是在征得朱元璋同意后,让锦衣卫潜入士子里面去打探情况。

下午,繁华的市集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街头巷尾充斥着各种口音的交谈声。在这人声鼎沸中,一名身着黑衣、头戴斗笠的锦衣卫悄然混入了聚集在此的北方士子人群中。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穿梭在士子之间,试图从他们的谈话中打探出有用的情报。

然而,他的一举一动却未能逃过姚广孝的社会调查部特工的眼睛。这些特工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猎豹,时刻准备着捕捉猎物。他们注意到这名锦衣卫的举止异常,立刻警觉起来,开始暗中观察。

随着时间的推移,锦衣卫的打探行为愈明显。他不断靠近士子们,试图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搜集情报。然而,这一切都被社会调查部的特工看在眼里。他们决定采取行动,挑动北方士子对锦衣卫起攻击。

一时间,市集中响起了一阵喧闹声。北方士子们纷纷围拢过来,将锦衣卫团团围住。他们中的一些人高举拳头,大声质问他的身份和目的。锦衣卫试图解释,但愤怒的士子们却不容他分说,纷纷挥拳相向。

锦衣卫虽然身手不凡,但在众多士子的围攻下,也难免有些手忙脚乱。他左躲右闪,试图突围而出,但每一次都被愤怒的士子们挡了回来。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再次在市集中掀起轩然大波,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姚广孝的社会调查部特工们在暗中观察着这一切,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们知道,这次行动不仅成功地揭露了锦衣卫的潜入,还借此机会挑动了北方士子的情绪,为接下来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这场风波,也将在整个北方士子群体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市集的混乱中,姚广孝的特工身影悄然出现,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迅吸引了在场士子的注意。他站在人群的高处,扫视了一圈愤怒的北方士子,然后缓缓开口。

“大家静一静,听我说几句。”特工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他的每一个字都仿佛重锤般击打在士子们的心头。“我知道,现在大家心里都很不满,觉得南方的官员们总是压制我们,不让我们有出头之日。我也听说,这次的主考是刘三吾,他一向以正直清廉着称。那么,我们为何不去礼部,亲自讨个说法呢?”

他的话音刚落,人群中立刻响起了一阵嗡嗡的议论声。北方士子们面面相觑,仿佛在权衡这个提议的利弊。姚广孝的特工见状,心中暗自得意,他知道他已经成功挑起了士子们的不满情绪,也为接下来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走,我们去刘三吾府上,问问他为什么要压制我们!”一名士子大声喊道,他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随着这名士子的呼声,其他士子也纷纷响应,他们簇拥在一起,浩浩荡荡地朝刘三吾的府邸进。这一刻,市集的灯光仿佛也暗淡了许多,只剩下他们愤怒的脚步声和呼喊声在空气中回荡。

而这一切,都在姚广孝的特工的掌控之中。他站在暗中,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仿佛一切都在按照他的计划进行。他知道,这场风波将会对整个朝廷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将为他背后的势力带来更多的机会。

在众人的簇拥下,刘三吾缓缓走出了礼部。他面带严肃,目光坚定,显然已经做好了应对这一切的准备。当他站在众人面前时,北方士子们立刻沸腾起来,纷纷要求他给出一个说法。

刘三吾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开口说道:“各位士子,我知道你们心中不满,但请听我一言。这个名单是我们整个考官团队经过严格审核后确定的,没有任何问题。我本人性格固执,认定的事情坚决不改。在我看来,正确就是正确,错误就是错误,没有任何可以协商的余地。如果你们对这个名单有异议,可以去告御状,我会全力配合调查。但我行得正,坐得直,我相信朝廷会给我一个公道。”

他的话音刚落,人群中立刻响起了一阵议论声。有人开始质疑刘三吾的公正性,认为他偏袒南方的士子。这时,姚广孝的特工趁机站了出来,他目光犀利地扫视着众人,然后高声说道:

“刘大人说得没错,他行得正,坐得直,但这份名单是否真的无懈可击呢?我们北方士子难道就真的不如南方士子吗?我们辛辛苦苦读书数十载,难道就只是为了给南方人当陪衬吗?刘大人,您是否应该重新考虑一下这份名单的公正性呢?否则,我们北方士子是不会罢休的!”

特工的话立刻引起了在场士子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支持,要求刘三吾重新审核名单。气氛再次变得紧张起来,仿佛一场更大的风波即将来临。而刘三吾则面色不改,坚定地表示他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气氛愈紧张。

次日早朝,有监察御史上奏,昨日会试名单公布引士子不满,现在有引极大的风险,请陛下下旨彻查。朱元璋问刘三吾,刘三吾:“臣还是坚持己见,此次名单没有问题,陛下可以下旨复审吧。”朱元璋隐约有些不满了,他望向胡惟庸,胡惟庸为人阴沉,城府极深,这种事情他怎么可能涉及呢?自保还来不及,而且有些事情不能明说。胡惟庸说:臣及中书省一干官员未曾干涉过会考,从出题到阅卷均由刘大人们负责。臣建议要为平息舆论,只能复查。”

朱元璋阴沉着脸说:“那就重新阅卷,刘三吾你作为主考,为了避嫌,同时也要担责,此次你就不要参与了。我希望你给大家传达清楚,一定要给北方士子一个交代。记得我说的,一定要给北方士子一个交代!”

朝会后,朱元璋把胡惟庸叫了去,朱元璋说:“胡相,虽然中书省不能干涉,但是礼部也是六部的重要部门。你要多留意,你也去给刘三吾做做工作,让他把朕的意思传达到。结果不能比洪武四年差吧。”

胡惟庸无奈之下只能答应下来,于是立即去了刘三吾处,刘三吾对胡惟庸一直不感冒,但是碍于其是左相不好不接待。胡惟庸落座后不客气的说:“我就不客套了,这一次我奉圣命来的,希望刘主考能够把皇上的意思给下面人传达下,复审不能比洪武四年差。”

刘三吾当场拒绝说:“不可能,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他们写的好,我自然就录取,写的差自然就不行。”

胡惟庸直接了当的说:“你知道洪武四年会试,是李相和刘伯温共同主考,他们的才学你也是知道的,我知道你其实对当初的录用结果颇有微词,认为录取的北方士子里大都是粗鄙之人,有时写的文章完全不堪入目。和圣人教诲大相径庭。但是为什么却录取了吗?”

刘三吾听到胡惟庸的话,眉头紧皱,显他疑惑地问道:“为何?仅仅因为北方战乱频繁,人才凋零,文教不兴,就能决定他们在科举中的命运吗?这不是对北方士子的不公吗?”

胡惟庸微微一笑,仿佛早已料到刘三吾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刘大人,您也知道,李相和刘伯温一直主张选拔人才要公平公正。他确实认为北方在战乱中受损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北方士子就没有才华。相反,他们中的许多人勤奋好学,渴望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录取人才,不仅要看学识,更要看品德和潜力。更要看为皇上和朝廷效力的决心。还有国家初定,需要的是干实事的栋梁,不是空有锦绣文章的迂腐之人。”

“所以,李相提出要在科举中考虑平衡,既照顾到南方的实力,也不忽视北方的潜力。这样既能保证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又能避免让北方士子感到被忽视和冷落。毕竟,我们是要为国录取,而不是为某个结果录取。这一点他和刘伯温室难得的一致意见。而陛下也是清楚的。你看,好些当时录取的人,现在也干的不错”

刘三吾不屑一顾,他不是政治家,更不是行政官僚。他有他的原则。他说:“所谓以圣人之道取士,如果长此以往只考虑平衡,朝中就尽是粗鄙之徒怎么行?如今天下安定许久,正是大兴礼法文教的时候,北方不是没有文教,燕王殿下不是在做什么北平学院吗?等他培养出来几批,北方人的自然上榜的几率大了,人数也会逐步增加,而不是现在这个平衡!”

胡惟庸简直不想和这个老顽固说话,燕王培养,人家是去打仗的,那个学校是别人给他攒名望的。大儒单独教和自己规模化培训一样吗?还有就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次为什么一定要增录北方人。胡惟庸难得废话,就直接告辞走人。胡惟庸心中所想的是,我是给你说了,你不执行,最后的结果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你下台了,我好安排自己的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