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永乐大帝宝剑 > 第10章 创业二(第1页)

第10章 创业二(第1页)

德海回去汇报了面摊老板的情况后,朱棣就知道自己着急了,他在没有了解清楚商铺情况下就让那个面摊老板去做事情。朱棣面临了一个挑战,他坐在书房中,对着烛光深思。他知道,他必须尽快想出办法来,否则就可能错失良机。外廷那边已经放出风声,要把那些没收的铺面打卖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错过了,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了。

但是,钱从哪里来呢?朱棣不禁苦笑。他并不是一个富有的人,虽然身为皇族,但他并没有多少私人财产。他的收入都是来自朝廷的俸禄,而这些俸禄都是有限的。他不能像商人那样自由支配资金,也不能像富户那样拥有大量的地产和商铺。他的财产都是登记在册的,每一笔支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

找马皇后要钱是不可能的。朱棣清楚马皇后的性格,她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对任何事情都要追根究底。如果她现朱棣突然需要大量的资金,她一定会问明原因,并且要求提供详细的账目。而如果朱棣不能提供合理的解释或账目,她很可能会拒绝他的请求,甚至会怀疑他的动机。

朱棣也不能偷偷地卖掉一些贵重物品来筹集资金。他知道,这样做是违反朝廷的规定的,而且也很容易被现。如果他被现偷偷地卖东西,他不仅会被朱元璋惩罚,而且还会在马皇后那里失去信任。这样的事情一旦生,他以后在宫内就很难再有立足之地了。

正当朱棣愁眉不展之际,春梅开口了:“小王爷,如果您缺钱,我可以想些法子。”朱棣好奇地问道:“你能想什么法子?”春梅回答道:“我们这些宫女、太监都有个约定,那就是当有人要离开宫的时候,为了给他们一个生活保障,大家会一起凑钱,一直凑到这个人离开为止。离开的那个人当月就不用出钱,相当于大家给她一点路费。”

朱棣一听,这不就像是一个小型的金融互助会吗?这个月轮到他收钱了。于是他问春梅:“那如果我还不起呢?”春梅沉默了片刻,咬咬牙说:“没有万一,我照顾您这么久,你的钱都是我们轮流保管。虽然你年幼,但你很聪明,外人可能看不出来,但我看得出。以前的姐姐们走的时候,你自己提出来要把钱全部给他们。而且当奶娘走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你躲在门后流泪,但是我看见了。所以我说没有万一,如果有万一,就是奴婢卖身还账。我相信你会救我。”

春梅的话让朱棣感到一阵温暖,他看到了春梅眼中的坚定与信任。他知道,他不能让春梅失望。于是,他郑重地说:“好,那就依你说的做。我会努力凑钱,把这笔钱尽快还给大家。”

在这个时刻,朱棣突然从座位上起立,他扯下腰间的玉佩,严肃地递给春梅。他的眼神充满决心,语气坚定地说:“这是我的抵押物,你信我,但是不能白信。如果钱不能还,你就把这块玉给卖了还。母后那里由我去辩。”他的气场全开,展现出坚决和果断,根本不是一个小孩能够有的。

春梅看着朱棣的眼神,心中明白他不是在开玩笑。他的话充满了决心和责任感。然而,春梅知道马皇后的脾气,如果朱棣解释不清楚,他会被严厉惩罚。之前,朱樉的玉佩被马皇后气急砸烂,当场就被马皇后几个大耳光,责骂他不懂世间疾苦,毫不珍惜身边重物。马皇后虽然宠爱孩子,但在大事上从不含糊,这一点连朱元璋也不干涉。

春梅考虑了一下,然后拒绝了朱棣的提议。她知道,如果接受朱棣的抵押物,会让马皇后更加生气,对朱棣的处罚也会更加严厉。因此,她决定自己来筹钱。她自信地告诉朱棣:“小王爷放心,奴婢一定会想办法筹到钱的。”

春梅立即开始行动起来。她利用自己在宫中的关系,四处打听谁有闲置的资金可以借给她。在一天之内,她成功地筹集了五十两银子。这笔钱虽然不是很多,但对于朱棣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朱棣看到春梅筹集到的钱,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他知道,这笔钱来之不易,是春梅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才筹集到的。他感到自己有这样的丫鬟是何等的幸运和幸福。

朱棣立刻让德海把这笔钱给面摊老板送去。他告诉德海:“这是春梅辛辛苦苦筹集来的钱,一定要给面摊老板送去。你告诉他钱的来源,但不要说详细了,如果他有犹豫就拿着钱回来,如果他点头,那就警告他,敢携款潜逃,我誓这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下海捕文书,天涯海角必杀他全家。。”朱棣的话充满了坚定和果断,他知道这笔钱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德海领命而去,不久就带着面摊老板的消息回来了。面摊老板被朱棣的诚意所打动,接受了这笔钱。朱棣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春梅的忠诚和信任。

左相李善长启奏,而今天下大定,国朝已建,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应尊礼仪,百官应尊传统开始实行每日上朝,核定正常出勤以及休沐制度。朱元璋予以准奏。下诏在京郎中及以上文武官员遵循规制,于三天后开始执行正常的上朝制度。

这一天,天刚刚破晓,皇城的午门外就已经熙熙攘攘地聚集了众多的文武百官。他们等待着开门进入,准备参加早朝。在这个特殊的早晨,官员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紧张和期待。

四品以上的官员,如李善长、刘基等人,他们的家中有仆人随行。这些仆人提着精美的食盒,里面装着为他们准备的早餐。他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与同僚交谈,似乎对这个早朝并不怎么担心。

然而,徐达等武将却与他们不同。他们战争结束不久,习惯了在战场上携带干粮。今天,他们也带着一些干粮在身上,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情况。

那些四品以下的普通官员,他们没有仆人随行,也没有足够的钱养仆人。他们早早地来到午门外,却现准备便于携带的餐食已经来不及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早朝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需要挨着饿等待。

然而,当他们到了午门口时,却现一家名为华福记的店铺已经开门营业了。店铺外面摆着一堆蒸笼,里面装着各种美食。老板谄媚地笑着,热情地招呼各个官员来买吃食。

有些官员凑上去一问,老板一脸笑容地说:“这里有豆腐脑、馒头、灌汤包、稀等多种小吃。如果你们可以等一会儿,我还可以煮碗汤面给你们。”

听到这里,官员们纷纷表示要购买。价格略贵一些,但还能接受。于是,众多中低级官员都去购买了食物。他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与同僚交谈,似乎早朝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

华福记的老板看到生意兴隆,心中十分高兴。他知道自己抓住了这个机会,为官员们提供了一份温暖的早餐。这也让他看到了商机,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为官员们提供食物服务。

在早朝的进行中,官员们也谈论了关于食物的话题。有些官员感叹华福记老板的聪明才智和商业眼光,认为他抓住了商机。而另一些官员则表示羡慕那些有仆人随行的官员们,因为他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

这个早朝结束后,华福记的老板得到了许多官员的赞誉和感激之情。他的店铺也因此而声名鹊起,成为了皇城内的一家知名店铺。

这时,城楼上传来悠扬的钟声,回荡在清晨的空气中。这是对百官的暗示,示意他们开始排队进入皇城。官员们纷纷停下交谈,整理好自己的衣冠,准备进入皇城。

在城楼下,人群开始聚集,官员们按照官职等级和规定的位置,有序地排队进入皇城。他们步履稳健,神态庄重,显然已经习惯了这种仪式。

随着队伍的移动,官员们开始踏上皇城的石阶。他们一步步向上,心中充满了对皇帝的敬畏和对朝政的期待。在这个时刻,他们不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尊严。

而这时,才偶尔听见远处的鸡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这些鸡鸣声仿佛是在为官员们的上朝仪式伴奏,增添了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氛围。

官员们进入皇城后,各自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着上朝的仪式。他们向皇帝行礼,汇报工作,提出建议。整个过程严肃而有序,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国家的稳定。

这个上朝的情景不仅展现了官员们的庄重和威严,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同时,它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以及官员们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和敬意。

这时,华福记的人才算稍微松了一口气。这个老板正是原来的面摊老板,名叫来福。他心中充满了对朱棣的敬意。

华福记的店是朱棣让盘下来的,取了老板的福字,朱棣加了个华,为这家店铺赋予了新的意义。来福把全家都动员上了,老婆、大小儿子、女儿全部给带了出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店铺的运营中。

虽然来福对朱棣要求他们务必于四更天开门营业的要求有些不解,但现在看来,他不得不佩服朱棣的眼界。今天早上的营业额就有2两银子,这比他以前的面摊收入要多得多。

来福粗略算了下,就今天早上的营业额都有2两银子。这些都是平常的东西,就是卖点多了,比以往贵了些。接下来又准备着中午的餐食。

来福知道,这一切都得益于朱棣的帮助和指导。他心中对朱棣充满了感激之情,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华福记的信心和决心。

他开始准备中午的餐食,让家人帮忙清洗食材、准备调料。他们一家人齐心协力,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

来福知道,华福记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汗水,更是因为朱棣的信任和支持。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要让华福记生意兴隆,还要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品尝到美味的餐食。朱元璋的确是一个工作狂,他的精力旺盛,早朝会开了接近4个小时。官员们都饥肠辘辘,现在不比以前,宫里不再提供餐食,中午有点时间让大家自行解决。于是乎,大家下朝后都暂时不办公,又一骨碌去了华福记。这一天下来,华福记就合计进账5两银子。抛去成本以及工钱,有2两银子的利润。

华福记的生意越来越好,这也让来福更加努力地工作。他知道,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厨艺和服务质量,才能让华福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要让华福记生意兴隆,还要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品尝到美味的餐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福记的规模逐渐扩大,来福和他的家人也更加努力地工作。他们的菜品和服务质量得到了顾客的一致好评,华福记的名声也渐渐传开了。经过几次朝会后,大家都有经验了,于是乎就几乎都在华福记解决早饭和午点,下班回去再吃饭。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这慢慢也吸引了这附近的人来这里吃东西。宫里的护卫和太监都时不时来光顾下。

一个月过去了,德海和朱棣的护卫一起把分红拿了回来,这时朱棣等大了点的皇子都配了贴身护卫,但出于宫闱避讳的需要并没有住在朱棣的小院里,不过可能等整个皇宫改扩建完了后一起住。正好五十两银子。朱棣二话不说贴了自己的月例银进去做利息后,由春梅交给下一个承汇的人接手。朱棣之后对春梅说,以后坚决不能参与这种活动。一旦其中一环出问题,恶果谁也吞不进去。

至正三十年(137o年),顺帝病重,由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总军国诸事。同年四月二十八日,顺帝因痢疾驾崩于应昌,享年五十一岁,太尉完者、院使观音奴奉梓宫北葬。死后庙号惠宗,明太祖朱元璋以其“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给予了“顺帝”的尊号。蒙古汗号“乌哈笃汗。从此元朝正式覆灭。蒙古又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

而明朝继续朝着整个国家政权正规化建设方向一路向前,代表着统治基础越来越稳固,洪武三年(137o年)诏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明朝第一次公务员考试开始。

同时,洪武三年,太祖朱元璋建藩封王,实行皇子封王制度,以固大明江山社稷。太祖26子中除长子朱标封为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因年幼夭折未封外。全部封王,分别为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潭王朱梓、赵王朱杞、鲁王朱檀、蜀王朱椿、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木旃]、宁王朱权、岷王朱楩、谷王朱橞、韩宪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靖王朱栋、伊厉王朱[木彝]等24子全部受封亲王。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郡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