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小部分百姓早就成為流民,離開了此地。
話音落下,他忽然抬頭看到了站在人群那一頭的江玉珣。
「江大人,下船看過一番後,你可仍堅持昨夜的看法?」
宣文力與原主的父親是舊日同僚。
一晚過去,冷靜些許的他也看在往日征南大將軍的情分上,給了江玉珣一點面子。
聞言,沼澤上眾人均將視線落在了江玉珣的身上。
站在人群最末尾的他緩緩走上前來。
江玉珣環視四周說:「宣大人方才的話的確有道理。」
宣文力不由自得一笑。
然而他還沒開心幾秒,江玉珣的話風便隨之一轉。
一身晴藍的年輕侍中,緩緩轉身看向天子:「但是陛下今日也有見到,辰江兩岸大多都是這樣的沼澤地。可供圩田的湖泊才是少數……湖總有圍滿的時候,那個時候百姓又該如何?」
沼澤上忽然靜了下來。
江玉珣的問題重重地壓在了每一個人的心間。
宣文力不由一愣。
此刻,應長川也將視線落在了江玉珣的身上:「愛卿可有解決之法?」
「回稟陛下,」江玉珣笑了一下,輕聲說,「的確有一個。」
他的語氣格外輕緩。
如溪水一般從應長川的耳邊流淌過去。
江玉珣雖還沒有說自己的方法是什麼,但應長川仍不由一頓,自下船起便盤踞在心頭的煩悶,忽於此刻消散了幾分。
「何法?」
「開塘排水,再人工開闢河渠,」江玉珣一邊說,一邊無意識地用腳尖點了點一旁的水面,「疏導田沼中的水,流向河渠與湖泊。等這些地逐漸干後,便可將這裡的大片沼澤地,改成為有排水體系的傳統農田。*」
——後世辰江平原上的大片沼澤地,就是這樣慢慢變成萬畝良田的。
而聞名於天下的「小橋流水」除了自然因素外,也離不開人工開闢的一條條河渠。
「人工開闢河渠……」應長川不由輕將這幾個字念了一遍。
江玉珣說的方法雖然簡單,但是這個時代暫未有人如此做過。
擔心引起誤解,江玉珣趕忙補充道:
「不是怡河那種大工程,我說的河渠最窄挖一尺就夠!百姓可自行開挖。仔細算算,或許比開發圩田還要方便。」
「……我知道了!」聽到這裡,一道南巡的都水使者童海霖第一個反應了過來,「江大人的意思是疏積排澇!當年大禹治水用的便是此法!」
一貫喜歡裝鵪鶉的他,難得興奮起來,並第一個站到了江玉珣這邊。
童海霖躬身行禮:「陛下,臣以為江大人說的方法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