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史册是什么 > 第6集(第1页)

第6集(第1页)

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虽然曾国藩自幼资质平平,但却勤奋好学,八岁便可以读四书五经。曾家一家人都志向远大,或许是曾父在考取功名这条路上走得太坎坷,所以对儿子的管教更是之严厉。1826年(道光六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o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耕读传家”是曾国藩爷爷留下的家训之一,曾父是出了名的读书用功,虽寒窗苦读几十年,可还是一次次的落榜。1832年(道光十二年),在历经16次科举考试之后终于考上秀才,43岁的他甚至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参加考试,两人先后一同被录取。

被委以重任的曾国藩随后便被父亲送往衡阳学府继续深造,而他的老师就是当年自己父亲的同窗欧阳沧溟。相传欧阳沧溟生性孤僻却饱腹经纶,并且学富五车,入学后的曾国藩更是不耻好学,很快就得到了这位老师的赞许。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曾国藩却还没有一门亲事,欧阳沧溟就想着帮旧友一个忙为他介绍婚事。经过几番考究,于是选中了当地王姓大户人家的闺女,曾家人皆大欢喜,但到了大婚之日时王家的贵宾却迟迟未到,最后得知新娘当天悔婚。

这下可急坏了曾家人,曾国藩也一度感到很尴尬,事情办砸了,欧阳沧溟这个媒人脸上也不好看,骑虎难下。最后他想到自己家女也到了适婚年龄,略懂文墨,只是相貌丑了点,就和曾国藩说愿意把小女嫁给他。

曾国藩父子当即答应,于是他就这样成为了欧阳沧溟的女婿,而自己的老师成了他的岳父,看起来是皆大欢喜。

1834年(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长沙着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郭嵩焘?,男,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位驻外使节。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郭嵩焘年少时曾就读于湘阴仰高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年),18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第二年进入着名的岳麓书院读书。强调经世致用、坚忍不拔、不尚玄虚、摒弃浮词是湘学传统,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一直是湘学重镇。作为"湖湘子弟",郭氏本就受湘学影响不浅,而岳麓书院的学习使他受影响更深。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岳麓书院,他与曾国藩、刘蓉等相识,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郭嵩焘节,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当然,他很可能想不到,与曾国藩的结交将影响到自己的命运。他可能更想不到,这批"湖湘子弟"即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但在传统功名的道路上,郭嵩焘走得并不顺利。虽然他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考中举人,但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二十年(184o年)接连两次到北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而曾国藩却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在失意中,他只得接受友人的推荐,于道光二十年(184o年)到杭州给浙江学政当幕僚。这次为幕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埋下了他以后思想偏离传统的变化契机。因为当时正值鸦片战争爆,浙江地处前线,他"亲见浙江海防之失",一向为"华夏"所看不起的"岛夷"的船坚炮利,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但他并不甘于游幕生涯,又几次赴京参加会试,终于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第五次参加会试时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但不久他的双亲相继去世,依定制他只能回家居丧。

咸丰二年(1852年)底,太平军进犯长沙,并攻克武昌,咸丰帝饬令丁忧在藉的曾国藩兴办团练,曾国藩数辞不允,郭嵩焘几度登门,曾国藩终为所动,创办湘军,罗致郭嵩焘于幕中,出谋划策、募捐筹饷,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郭嵩焘率湘军赴江西援救楚军江忠源部。经实战观察,郭嵩焘认为太平军之所以攻无不克,多赖水军,遂向江忠源上"编练水师议,忠源韪之,令其疏请敕湖南北、四川制战船百余艘"。此举使湘军由劣势转为优势,郭嵩焘因功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三年,受曾国藩派遣赴湖南、浙江等处筹饷,曾途经上海,参观外国人所办图书馆和外国轮船,接触了一些外国人,了解到西方的情况,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

咸丰六年(1856年)年末,他离湘北上,到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在北京,他深得权柄赫赫的户部尚书肃顺的赏识。肃顺性情刚严,以敢于任事着称,主张以严刑峻法改变当时吏治腐败的状况,屡兴大狱,惟严是尚,排除异己,但由于他深得咸丰帝倚重,其他人对他是敢怒不敢言。与其他满族权贵猜忌、排挤汉人不同,他却主张重用汉族官僚,对以曾国藩为的湘系尤其重视。由于肃顺的推举,郭嵩焘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蒙咸丰帝数次召见,自然受宠若惊。咸丰帝对他的识见也颇赏识,命他入值南书房。咸丰帝还对他说:"南斋司笔墨事却无多,然所以命汝入南斋,却不在办笔墨,多读有用书,勉力为有用人,他日仍当出办军务。"不久,咸丰帝就派他到天津前线随僧格林沁帮办防务。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男,满族。晚清宗室、权臣,字雨亭,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自道光中期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深为咸丰帝信任,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