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不想跟李业跑去西边吃沙子的。
李业也不强求
但随着天水郡王的名号打响,李业却也吸引到了一批,游历于藩镇间不得志的士子人才。
名声这玩意,还是很管用的。
从西返长安,尤其是受封天水郡王以后,大量士子便慕名而来。
唐代知识分子,还是不少的,既有出身名门的,也有寒门子弟。
毕竟随着中央统治崩塌以后,朝廷根本给不了这么多位置官职,让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只好投身于藩镇当中。
当然,亦有朝廷科举门阀壁垒森严的原因,大部分士人心怀怨愤,又有志向,虽不敢像黄巢那样造反,但却是不介意给诸侯们出谋划策,这也是晚唐能够壮大的重要原因。
一时间,李业至少收到了不下四百封拜帖。
他也懒得挑选,离开长安前,干脆让敬翔组织一场考试,录取其中成绩优异的一百五十人,相当于“小科举”了。
这也不算忌讳,毕竟李业现在开府治事,都不用仪同三司,因为他是尚书仆射,本就是三司,有自行任免官吏的权力。
消息一传出,引得许多不得志的士子争相参与试一试。
甚至许多人,按照唐代科举惯例,给李业和敬翔投了拜帖诗文。因为唐代考试不封名,甚至可以提前给考官走关系,都很普遍,所以就流行给考官投拜帖诗文,其中优秀的作品甚至留名青史。
但没成想,这一次李业和敬翔的门人却统统拒绝,然后择日将考试规则张贴于王府大门。
此次考试,王府专门请了三十名刀笔吏,誊抄考卷,而且考完卷子还会用封泥糊名,也就是说,届时根本分辨不出谁是谁,所以你投了诗文,其实也不管用。
而且,人家根本就不考诗赋!
告示明确指出,考试分三个科目
先是考二十道《唐律》、《会典》里面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常识。
相当于以前科举的明法科,而且更简单,要是这个都不知道,你当个屁的官。
第二科,要求写三篇公文,主要是安民告示、赏赐军士、州县递文、上计报告之类,都是在地方官吏任上,非常实用,经常要写的东西。
第三科,就是考数算和农业地理等常识,比如土地粮税核算,商税、盐茶专卖的税赋抽成等等,还有常见作物的生长季节之类。
不少士子,看到这些考试内容大失所望,不禁抱怨道
“我等俱是良才,非吏才也!天水郡王何以此相辱?”
但贴告示的敬翔属吏,只是面无表情道
“大王有言,不能治民者,虽才倾东海,于国何用?”
不过此时的士人,到底还是没有后来宋明那般空谈玄虚,唐代文风还是比较务实的。
况且这年代,也容不得他们这些穷措大挑三拣四,故而虽然嘴上抱怨,但身体还是非常诚实的连忙突击复习,参与了考试。
而且不得不承认,天水郡王搞出的这些手段,虽然看起来“有辱斯文”,但却让许多出身寒门,对自家身世缺乏信心的士子大胆起来。
听说这位大王,以前也是出身草莽,想必也不会排斥寒门士子。
最终,李业果然不分家世,统一让敬翔、李振等人批卷录取,自己还会亲自复核检查一遍,最后才贴出名单公示。
不少参与考试,甚至事前通过关系,打过招呼的世家子被淘汰,不免颇有怨言。
而登名在榜的寒门士子,不禁欢呼雀跃
名列位的,是一名来自山东的贫寒士子,唤作李愚,更是感叹道
“今日方知,寒门学问之用耳,昔年巢贼若逢天水郡王,安能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