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迹显性情,文风现人品。
县试之文,足见此人文采横溢,底蕴深厚,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诸子百家,皆研习透彻,字句间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府试之作更是堪称神来之笔,即使置于殿试之中,亦无人能出其右。
至于陛下出示的第一篇文章……”
“妙极!简直妙不可言!文中景象栩栩如生,观点清晰跃然纸上。
臣阅后亦深受启,通篇读来,一股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观其文,可见此殿下对孔孟之道领悟至深,且能在传承中融入自家独特见解。
如此殿下,未来前程无可限量,即便开创学派,与孔孟比肩,成为一代圣贤,亦非妄谈!”
朱元璋闻此言,瞠目结舌,虽然他确有心听秦博远赞扬朱政,但这与孔孟并论的说法实在有些过分。
毕竟,身为开国之君的他,将来也不过是以“明太祖”之名永载史册。
如今,一个晚辈竟被捧至与自己同等高度,无论怎么想,都显得过于浮夸。
“秦尚书,你这赞誉是否太过火了?莫非因朕说是朕的孙儿,你就一味阿谀奉承?”朱元璋虽语气平和,但眼神中的寒光却毫不掩饰。
秦博远心头一紧,话已出口,再收回只会惹祸上身,他一咬牙,重重磕头。
“陛下!臣所言句句肺腑,即便您请来其他文臣,其评价亦会与臣相同!‘则有意中无形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形之规矩?’这分明是对大明律法的极高赞誉与深深期待啊!臣断言,倘若孔孟复生,对此文亦必赞不绝口!”
秦博远这番解释,若朱政在场,恐怕也会为之击节叫好。
毕竟,这篇文章在清代八股文史上赫赫有名,秦博远如此推崇,倒也在情理之中。
朱元璋听完,陷入沉思。
难道,自家真能出一位与孔孟比肩的圣贤?
“爱卿,时辰不早了,朕不再挽留。
还有一事,朕稍后再找你。”
“遵命,微臣告退。”秦博远战战兢兢地退出。
不消片刻,换上便服的朱元璋已悄然离宫。
朱政的案件即将开审,无论如何,他也要去为孙儿壮壮声势。
在朱政眼中,只要有确凿证据,此案便可迎刃而解。
然而,朱元璋深知官场黑暗,明白仅凭证据未必能平息风波。
权贵者,贵在权势,往往能使规则为其所用。
蓝玉的义子虽在朱元璋眼中不过是一粒微尘,但以此身份压制一名初出茅庐的小秀才,绰绰有余。
何况是不通文墨的武夫,一旦撕破脸皮,甚至可能直接诉诸武力,从源头铲除隐患。
此时,朱政仍在应天府衙门的后堂,与李虎举杯共饮。
不一会儿,先前被派出的班头垂头丧气地折返回来。
“李大人!”班头急切地唤道,“蔡季成现已成为蓝成峰将军麾下的幕僚,正在将军府担任办事员。”
“我们还未及说明来意,就被蔡季成命人一顿痛揍!幸亏我们逃得快,否则,此刻怕是只能拖着残肢断臂来见您了!”
班头满腹委屈,向李虎汇报。
李虎先前还对朱政打包票,定要把蔡季成这个无赖流放到边疆。
此刻听闻此言,酒意瞬间消减一半,心中暗道:蔡季成这哪里是在打他的衙役,分明是在打他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