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未在脑中回想,这人的资料便在白未的脑中浮现。
此人名唤“顾独”,资料显示此人是琅琊人,并非大族出身,幼时甚至还做过乞丐,在大街上讨饭吃。
后来顾独被一个行商之人看到,行商之人觉得此子不凡,便将顾独带在身边充作书童。但顾独的聪慧与头脑惊艳了商人,商人越倚重顾独,最后甚至在临死前将家产拱手相让,以为自己的独子在乱世求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顾独也确实没有辜负商人对他的期望。在顾独的手上,商人的家产翻了十倍不止,已然成了琅琊富户,甚至在整个山东地区都名列前茅。
而在此名利双收的情况下,顾独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他将商人的独子照顾的非常好,人前必称其为“少爷”,自己费尽心力为“少爷”求得名师,供“少爷”读书。
而顾独的“少爷”名唤“杜棠梨”,正是此次科举中“文科”的第四十八名。白未见过杜棠梨一次,当时只觉杜棠梨心思单纯,但有自知之明,言称不愿为官吏牧守一方,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专心读书修史。
能将自己的“少爷”照顾的不像是乱世中人,白未对顾独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沉稳可靠,有恩必报,只凭这两点,顾独就是一个可用之人。
就在白未将顾独的评分又抬高了几分的时候,顾独忽然间抬起头,对着白未一拜,问道:“下官敢问令公,令公口中的‘为民取利’是何意思?”
见众人的目光都落在了自己的身上,白未也不再犹豫,而是直接道:“‘为民取利’,说难不难,说易却也不易,关键是能否做到七个字。”
白未的目光一一扫过众人,缓缓开口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七个字一开口,众人就知道,白未为何说此事不易了。
“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春秋末年,周景王初立嫡长子猛为太子,但却又认为太子猛空有这个名字,实际为人却柔弱有余刚强不足,因此想废长立幼,废嫡立庶,让王子朝为天子,但遭到了拥立宗法制的大臣的反对。
但一切的反对都没能让周景王改变自己的想法,他最终还是写下了立王子朝为太子的诏书。可惜诏书未经颁,周景王先走一步,这让太子猛依旧是正统,王子朝身份尴尬。
东周开始分裂。太子猛继位为周悼王,但又死的早,他的同母弟王子成为周敬王,和王子朝共分天下,被人成为“东王”“西王”,又在诸侯的帮助下,周敬王入主成周,平定了王子朝之乱。
在王子朝之乱之中,天下分崩离析,作为东周守藏吏的老子趁乱出走,骑牛过函谷,却又在函谷关被秦军守将拦下,最终留下一本《道德经》,任世人万般解读。
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话则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白未想行“天之道”,但实际上,这个世界都是“人之道”。富者并不希望穷苦之人和他一样富有,他们只希望穷苦之人更加贫穷,然后甘心做牛做马,为富人驱驰。
但白未却要逆人之道而行,妄图损有余而补不足。
但是,有余愿意被损吗?
顾独道:“还请先生解惑。”
白未道:“简单,便是……”
西阁的论证持续了十余天,总之最后呈现到游溯案几上的,就是白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方案。
白未提交上来的方案和《强国九论》中《工商论》的大致基调差不到哪里去,核心思想便是除开必要行业,其余的行业官府只管宏观微调,并不插手太多。
白未的原话是:“市场会自动调节,人力过多的插手,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白未一力主张废弃“盐茶官营”等政策,主张除开铜铁,石涅等和军事有关的行业之外,其他的行业全部交给商人自行展,官府唯一要做的就是避免垄断行业的出现,使得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居高不下,从而引起民变。
这样做当然会让官府少赚好多好多的钱,即便加大商税也覆盖不了损失。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白未所谓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即通过官府直管的形式,建造一批属于官府,但实际上运行模式都是行商模式的“商户”,这些属于国家的“商户”在外行商,转来的钱来补贴取消官营而减少的收益。
对于这样明显有损于自身利益的行为,白未是这样和游溯解释的:“主公应当知道,现在的天下是什么样子的。”
“拿盐来举例,自黄河决口后,运城盐池遭遇损害,三年不得产盐,现今雍国境内的盐都太过于依赖进口。而雍国附近的盐产地中,齐国海盐太远,并州花马池的盐运来不易,巴蜀井盐更是趁机漫天要价。”
“现今多少黔吃不起盐,只能通过吃土来摄取盐分。若是此种景象不改,无须外敌来攻,雍国内部就要先行崩溃了。”
“所以,事到如今,只通过强硬的手段将盐官营来强行调控市价是没有用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打入商人内部来解决。”
“强硬的手段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展,我们需要等待市场的自我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