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我和把头二人又迂回着摸到了后山。
鼓楼后山跟我映像中的山不太一样,我映像中的山是我们老家那边的,从小在山里长大,所以山上也去的多,我们那边上山基本也啥树,基本上都种满了农作物。
鼓楼这边不一样,这边山上到处是杂草和树,而且树的品种很多,常见的几种有松树和漆树。
在其他城市现在也有很多割漆为生的,想具体了解怎么割漆的可以在网上了解一下这里我就不详细讲了。
不过啊越是杂草丛生越是山高林密对我们越是有利。
第一啊,杂草丛生呢代表这里平时基本没人上来,山高封土就不容易被发现,但是我们是专业的只要这地方有,绝对逃不过把头的法眼。
而且这里如果有坑的话基本是未被发现过得,不像祁连山上那样一个坑十几甚至几十个盗洞,就像“菜市场”一样都被人逛遍了。
第二呢就是这么多的树和草,我们干活的时候基本就不会被发现,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安全。
跟着把头的步伐二人朝后山中心走去,借着月色约摸走了得有40分钟左右吧走到了一处地势较高且杂草较少的一大片开阔地。
把头的眼神肉眼可见的动了动,不过很快又恢复了平常那副平静的眼神,一般人是察觉不了的,我刚好看见。
走进那片开阔地,把头抓起一把泥土用手反复揉搓,随后又把一小撮泥土放入嘴中,接着在周围很大一片区域重复这个动作。
最终确定这个地方肯定有坑,但是由于没带啥工具所以具体方位确定不了,但是有一点能确定,这个坑很大,而且很“新”这个新不是指现代的墓,而是指那些没被发现的墓。
“坑”在我们行内话就是墓的意思。
每个朝代的墓,都有自己的墓葬特点和墓葬规格制度。
基本上从唐代开始基本上用来掩盖墓的泥土都是用木炭和白膏泥混合而成的。
为的就是吸收水分防止腐烂,然后回填的土呢都是由三合土和石灰还有草木灰组成,也是为了保持干燥。
也有用糯米和童子尿的,一般有的王侯会用到这个,毕竟平民百姓吃饭都是问题,又怎么会奢侈到用糯米混合来掩盖墓穴呢。
一般这种风土堆都比较干燥,而且不易长草,尤其是下雨之后尤为明显。
其实找坑啊,我们这种专业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通常的几种有“看势”“摸土”“听声”“闻味”,专业的行内人士通过这几种方法基本就能确定坑的年份大小等等。
不像某些电视剧电影里演的那样,某些摸金校尉,搬山道人拿个罗盘,念几句咒语就能找到墓了吗?
事实上我们这一行确实有摸金校尉和搬山道人等一脉的,但是专业的都只是在民国以前的,现在世上应该是没有摸金和搬山一脉真正的传人了。
他们这样演只会辱没摸金和搬山一脉的“手艺”,当然我也不是说用罗盘就找不到古墓,鄙人有幸也曾见识过真正的高人,看风水,找墓,甚至于那种通灵之类的也是真实存在的。
但是绝对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般轻松,像道上名气特别大的“姚玉忠”姚师爷,被誉为盗墓界的祖师爷。
都说他是小学文凭,一身的盗墓本领,都是自学成才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看象分穴,准确率更是高达九成!
这人可以称的上是真正的人才,甚至可以用天才来形容,毕竟人本事摆在那里。
但是你们以为真的是这样的嘛,你们所听到看的的只是人家想让你们看到的,我能告诉你们的是姚玉忠背后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
只是人家从来不显山不露水,世上才会鲜有人知。
良久把头招呼我回去,休息好养足精神,明天晚上一起动工。
进来花了将近四十分钟,出去花了我们70分钟,因为我们沿途要做标记,不然在这种杂草丛生的地方,下次想要直接找到这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回到房间已是凌晨三点,其他人都睡了,我和把头也各自回房睡觉。
白天还是和前两天一样照常在村里到处拍那些古建筑,做一些记录啥的。
寨子很大我们在里面转了三天连寨子的一半都没看完。
晚上把头召集众人,准备制定行动计划。
今晚所有人除了霞姐要在寨子里放风外,其余所有人都带上装备准备上后山。
白天行动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晚上行动,差不多11点左右的样子,众人皆是装备整齐,朝着鼓楼后山进发。
留下霞姐一人放风,本来小炮也是要留下和霞姐放风的,但是把头为了锻炼小炮就将他一起带上了山。
现在11点多,我们必须在5点前回到房间,不然的话被人撞见的可能性就会很高,除去来回一个半小时,也就是说我们只有4个小时的行动时间。
不过好在路上很顺利,从鼓楼方向往后山走,中途没发生任何意外,沿着之前留下的标
记,我们一行人很快再次来到了那片地势较高的开阔地。
老大和老二放下背包,有条不紊的拿出工具,然后组装,很快工具陆陆续续的都组装好了。
每人配备一部对讲机,一顶头灯,一把洛阳铲等等……
不过头灯我们没敢开,毕竟在外面太显眼,头灯一般都是在古墓里用的。
现在借着月光也能看见。
在把头的指挥下,老大老二我和小炮四人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人间隔150米到180米左右的样子。
现在要做的就是确认墓穴的具体方位。
接着把头示意我们下铲,听到把头发话我们也是同时下铲,一米,三米,五米基本都是黄土,直到洛阳铲下到7米的时候出红土了。
不过出来的土都很干燥。
听到老大老二我还有小炮的汇报,把头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