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风雨大宋免费阅读 > 第28节(第1页)

第28节(第1页)

第68章稀罕物

庆历元年八月初十,杜中宵已在国子监读书一年有余,眼看着就到了发解的日子。从前数日到见不到影子学生,这些日子天天都到,不为学习,就为看看今年有什么新政策。

杜中宵与苏颂一起,拿了自己新写的文章给他看。

苏颂看了一遍,笑道:“一年时间,杜兄文章当刮目相看。想刚见杜兄时,文章宥于格式,未免病弱。到得今日,一气呵成,颇有气势。似这般文章,何愁不得发解。”

杜中宵叹了口气:“这一年我费尽无数力气,说废寝忘食也不为过,自觉进步颇多。只是现在秋试在即,心里却忐忑起来。唉,终究还是年轻沉不住气。”

正在这时,一个国子监学生从外面跑进来,高声道:“朝廷诏旨,今年罢一切公卷。诸位,有还在准备的,可出一口气,不用费这个心思了!”

喊的人副兴高采烈的样子,显然是自己没准备好,幸灾乐祸。

一众学生听了,表情不一,有的喜出望外,有的大失所望,一时乱成一团。

杜中宵笑道:“我跟朝中官员无亲无故,自觉文采也不出众,哪里来的公卷投献。此番罢了,正合我的心意。只是苏兄要吃些亏,少了许多照顾。”

苏颂不在意地笑笑:“我并没准备行此等事,又何来吃亏一说?”

公卷是从唐朝沿袭下来的习惯,在科举考试之前,考生选自己平时得意的诗文,汇成册子,献给主考的考官。哪怕考时一发挥不好,有公卷的印象,也未必不能发解。不过随着在发解试中推行了弥封、誊录制度,公卷的作用可有可无。不过有那些考官特别重视的考生,还是能从文章的习惯用语中,发现蛛丝马迹,甚至有的定好暗号,成为作弊的途径。今年权知开封府的贾昌朝,上奏全面取消,是科举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至此,后人熟悉的科举制度,才算正式成形。

州军的发解试,依惯例进士科由通判主考,诸科则由录事参军主考,没有通判由改由判官,判官不通文词则别选幕职官。惟有国子监和开封府是例外,由朝廷指派专门官员主考。此时正是确定主考官员的时候,有门路的考生正在努力准备公卷,这道诏旨一下,让许多人的努力成空。

杜中宵来自小门小户,朝里就认识一个李兑,想投公卷也无处投去。而且这一年他做的文章,全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中规中矩,乏善可陈,献给人家反而自曝其短。取消公卷,对他是好事。

国子监的学生数百,但管理松散,虽然有直讲授课,但并不强制,平时在这里听课的人并不多。像杜中宵和苏颂,便是各自选合心意的科目和讲官,断断续续来这里学习。这一届的学生,并无杜中宵前世有印象的人,跟学生的交往更少。

此时国子监学生的领袖是杨寘,他哥哥杨察是景佑元年张唐卿榜的榜眼,文词俱佳。朝中大臣甚至皇帝都知道他的名字,是这一科最引人瞩目的人,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当仁不让的状元人选。至于其他一些出身官宦的,如王珪、韩绛、韩缜等人,都已有官职在身,在国子监挂名而已。国子监最大的作用,便是安排一些官员子弟,不方便回乡读书发解,又没有开封府户籍的人。

此时科举教育,还是以家学为主,学院初露头角,并没有形成气候。杨察、杨寘可见一斑,除他们兄弟外,每届的父子、兄弟进士都不少。

这一年来,杜中宵进步极大。从开始的照着赋格、诗格硬套,现在对格式已经习惯成自然,可以自如地在既定格式下写诗文,甚至即席做诗,也马马虎虎。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但中规中矩的诗文能做出来,不会在那里憋死。

依现在杜中宵现在的水平,已经算得上合格的进士了。有这水平,科举就已经足够,至于科举名次就不能强求了。不是出类拔萃的人物,那是需要运气的。

研读了一会诗文,见众学生渐渐散去,杜中宵对苏颂道:“这几日读书气闷,我们去看看做的那个蒸汽机。此物将来必大有用处,费些心思也是值得的。”

苏颂心态豁达,对功名利禄得之亦喜,失之亦不怒,科举并不热衷。用杜中宵前世的话说,过的是佛系人生。倒是对天文地理,一切技术性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蒸汽机苏颂已经与杜中宵搞了一年,堪堪能够实用了,是一件不错的玩物。杜中宵一提,便开开心心地一起去看。

两人的蒸汽机放在国子监的一处小院里,在这里教书的是来自福建的一个小官,教《史记》和《汉书》。此人在性情舒阔,不通吏事,学问倒是极好,调到国子监来教书,正合其心意。此人除了授课,万事不管,就成了杜中宵和苏颂研究蒸汽机的场所。

到了小院,却见已经围了一圈人在那里,对着摇着扇子的蒸汽机品头论足。

见到杜中宵和苏颂走进来,有人道:“好了,苏兄和杜兄到了!这物事是他们制的,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尽管问他们就好。”

一个身穿青衫、三十岁左右的人走上前来,拱手道:“在下韩绛,因临近发解,这些日子才到国子监来。见你们所制的这个什么蒸汽机,甚是精巧,不知可否指点一下?”

苏颂和杜中宵急忙回礼,连道不敢。

韩绛是前参知政事韩亿之子,早已经恩荫出仕。不过没有进士出身,终究没有出息,还是回来考进士。其实不只是他,还有他的弟弟韩缜,同样要参加这一次科举。这些人都有官职在身,直到临近考试了才请求解职,专心准备考试。国子监中,这种人不少。韩绛是了解国子监各直讲的时候,进入这个小院见到了蒸汽机,一时着迷,跟一群人站在这里观看。

现在的蒸汽机不足三尽长,两尺高,后面带了一个风扇,不住吹着凉风。前几个月天气炎热,这机器摆在这里,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纳凉。本院直讲授课,也是在机器周围,哪怕机器的声音让他的讲课声听不清楚,也不管不顾。

杜中宵和苏颂做的是个模型,烧的是炭,带风扇的成本实际过于高昂,只是个玩物。不过这么个稀罕物摆在这里,吸引不少人,是国子监里的一景。

第69章志同道合

韩绛指着呼呼直响的蒸汽机道:“这个物事,这边烧炭,那边带着个扇子就有风出来,看起来甚是有趣。不过在下看它一天烧炭不少,带着个扇子却无大用。”

杜中宵道:“这只是个玩物而已,做来试试如此烧水,到底有多用处。若是用得好,把那边扇子换掉,就有无穷用处。现在带个扇子,只是天气炎热,本来并不是用来纳凉的。”

韩绛点头:“我看也是。若只是吹风纳凉,此物就大材小用了。只是我有一事不明,怎么这边烧水那边就会转呢?此物妙处,全在其中。”

杜中宵耐心解释:“我们烧水,水便成了汽,占的地方比原先的水大了许多。用这汽,顶住里面的一个塞子,来来回回,便能带动那边来转。韩兄说得不错,妙处全在这里。”

蒸汽机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也不能理解,难的是怎么把这简单的原理利用起来,做成实用的机器工作。其间关键,一是利用蒸汽实现活塞的往复运动,再一个是把往复运动转变为旋转运用,并能够可靠地工作。实现这些动作其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复杂,不过要想提高功率和效率,就困难了。

杜中宵前世学课本,其实在讲这些机械原理的时候,加入了很多传奇色彩。那些传奇故事未必是编出来的,但不是发生在一时一地,只是集中到短时间的一两个人身上。其实人没有那么愚昧,看到这些新鲜事物的第一反应是好奇,便如现在的韩绛一样,而不是惊讶害怕。

蒸汽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期并不复杂,当然也不那么实用。是在工业革命的前夜,面对现实的需求,许多人进行了改进,最后由瓦特大成。后来课本上学的各种原理结构,是在改进蒸汽机的过程中,经过总结和理性研究,最终形成的。杜中宵前世已经学过蒸汽机的各种要点,在做这个模型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实际上在他前世,能够买机械零件的情况下,可以轻松做出一台原理机。像现在这台模型的尺寸,已经可以作为正常的机械动力了。这个年代各种机械零件都需要手工制作,就差得远了。

韩绛连连点头,指着面前蒸汽机的各个部分,一一询问作用。他的头脑灵活,人又实际,看出这机器的前途。虽然现在看起来是个玩物,但只要把后面那转着的叶片换一下,便有许多用处。

一一问得明白,韩绛才出了一口气,对杜中宵道:“杜兄,你做的这个物事,比去年献给朝廷的蒸酒之法,更加有用得多。可惜朝中没有识才大臣,不能让你尽显胸中才学。”

杜中宵听了不由大笑:“韩兄说笑了。此物再好,也不过是工匠之才而已,又能做什么。为朝廷出力,还是要读书科举,那才是正经路途。”

韩绛点了点头,杜中宵说得不错。这个年代献技术是可以当官的,但只是武资,没有什么前途。真正要在政治上有前途,还是考进士,不然他早做官了回来干什么。韩绛的眼光不错,这个蒸汽机比去年杜中宵献给朝廷的蒸酒之法有用多了,不过现在的实际利益,难以相比而已。

苏颂走上前来,对韩绛笑着道:“子华,你觉得此物不带着扇子,还有何用处?”

韩绛道:“我听人言,在江南地方,湖面开阔之处,有船上装轮,踏轮而行。如果用这物事带动船上的踏轮,岂不是可以不用人力,不借风力,让船行于江河湖海之上。”

苏颂一拍手:“子华说得不错。我与杜兄商量多次,都觉得这机器最好的用处,便是装到船上。现在汴河漕运,用厢军不下十万,耗费无数。如果用这物事行船,省多少人力物力!”

杜中宵笑道:“此事想来是极好的。但要把这个机器装到船上,不知还要费多少功夫。第一,现在这机器力气太小,能推动的船只是个玩物。第二,机器过于庞大,装到船上,就不要再装货了。”

韩绛道:“东西初做出来,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只要广招高手匠人,总能改得好用。”

其实杜中宵的印象里,蒸汽机是跟火车联在一起的。但这个年代还没有火车的影子,他跟苏颂讨论的时候,两人一致认为,最大的用处是在船上。特别是汴河漕运,行船状况良好,最适合使用。轮船的雏形是用轮子推动,与江南使用的水车有些类似,现在早就有了,适用于内河。适用性更广的螺旋浆,技术要求太高,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来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