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风雨大宋 安化军 > 第80节(第1页)

第80节(第1页)

商瑶摸了摸颔下黑髯,沉声道:“时间紧急,只有抑配了。”

听了这话,夏竦闭上眼睛,并不说话。过了一会,才淡淡地道:“签判如何看?”

杜中宵一直在努力认官厅里坐的人,被夏竦点名,心中一凛,拱手道:“盐堆在那里,总是有办法卖出去的。依我所闻,永利监的盐不好卖,无非是一是价高,再者质次。之所以价高,是因河东路这些年要养军,转运司多图盐利,定价过高。不过在并州境内,还是要远低于党项青白盐。至于质次,则是永利监之盐乃扫碱熬制,含泥沙,又味苦。再者土盐斥卤之地皆可熬制,那些偏僻的地方官府管之不及,多有民户私熬土盐。诸般凑在一起,盐便就难卖了。”

杜中宵说完,夏竦只淡淡地问了一句:“永利监之盐难卖,非止一日。适才商通判说,要向民户抑配,签判以为如何?”

杜中宵拱手:“卑职以为,盐难卖,只能别想办法,抑配是万万不成的。并州产盐之地极多,许多地方有熬盐的传统,民间并不缺盐。向他们抑配,百姓买了无用,不过多收钱而已。”

听了这话,商瑶冷笑道:“签判倒是体恤百姓,只是库里的盐怎么办?”

“当然是想办法。盐在那里,到底是为何卖不出去,搞得明白,再一一除弊。只要盐好,价钱又不太高,何愁民户不买?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抑配,岂不是刻剥百姓?”

商瑶听了,只是摇了摇头:“签判说的好有道理,且想个好办法把盐卖出去吧。”

杜中宵看了看其他官员,没一个人讲话,心中觉得有些不好。来并州之前,杜中宵大致了解了一下附近地理,知道并州的盐与其他地方不同,不是池盐,也不是井盐,而是土盐。土盐其实就是这一带盐碱化过于严重,取盐土浸淋,熬制出来的。以杜中宵前世的印象,这种盐的质量哪里可能好?特别是里面含有各种杂质,对身体是有害的。不过并州食用土盐一两千年,历史非常悠久,不能那样简单地看。

土盐产地分散,管理不易,官方定价又高,不好卖是必然的。以并州为例,官方收民间熬的盐是每斤六文,卖价是三十六文,但凡有办法,谁会买这种盐?刚才大家拿党项青白盐说事,不过托辞而已,只是在城市里才有青白盐的问题,广大乡村主要还是自产自销的土盐。

从在并州设永利监开始,抑配便是通常的做法,不然卖给谁去。现在并州一带,是硬性规定每户依人口必须买多少盐,你吃与不吃,钱是必须交上来的。商瑶所说的抑配,不过是在原来已有的配额上再加额而已,把积压的盐强行卖给百姓,解决库存积压的问题。

在座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商瑶提出来的办法,是解决土盐积压惟一的办法,所以没有人反驳。不过这终究是刻剥百姓,有被转运使司弹劾的风险,是以谁都不吭声。夏竦问杜中宵,想听到的是他对抑配的具体意见,怎么把事情做了,又能把危害减到最小,却没想到杜中宵直接说不行。

见众人不说话,夏竦睁开眼睛,对杜中宵道:“签判体恤百姓,总是好的。我们在地方为官,当知百姓生活不易,不可刻剥过甚。不过永利监食盐山积,总要想办法销出去。这样吧,签判这一个月便就到盐监去,想想办法,把那里的盐卖掉。如果卖掉,记你一大功!”

到了这个地步,杜中宵只好拱手称是。夏竦只说做成了记功,没说做不到怎么办,是给杜中宵留了退路。这毕竟是自己看中的人才,不能因为初来乍到,不了解情况便就受到处罚。

接下来,夏竦与众官员商量秋税,哪些地方要多交,哪些地方可暂缓,一一分析。河东路的赋税要养军,并不解往京城。依据各地驻军多少,可以内部调配,与原来在亳州时不同。

杜中宵已经无心听这些,自己也确实不了解具体情况,心里只是想着怎么把盐卖出去。土盐顾名思义,是从土里熬制出来,想来杂质格外多,味道不好,不知道能不能用自己前世的知识,对食盐重新进行过滤,改善品质。不过最大的难题,还是市场饱和。

现在杜中宵已经慢慢明白过味来,并州的食盐本就是强行抑配民户,家家都不缺盐,多出来的盐到底卖给谁去?盐制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想到这里,杜中宵不由苦笑。自己只是头脑发热了一下,为百姓着想,就跳进了别人的坑里。

第6章偶遇

永利监在并州城南,汾河岸边不远。杜中宵到这里的时候,正是中午时分。知监傅瑞带着官吏迎在门外,见到杜中宵一行到来,上前见礼,迎入监内。

一进永利监,杜中宵便就见到空地上堆着的一大垛一大垛土盐,上面只用草帘盖着,布满尘土。由于雨水浸润,脚下也白花花一片,好似走在雪地上一样。

到了官厅分宾主落座,傅瑞吩咐上了茶来,讨好地道:“签判,此地井水多碱,不能饮用。点茶的水是小的特命人从山上取来,是为甜水。”

杜中宵饮了一口茶,面上没有表情,随口问道:“知监,怎么这几年积压了如此多的土盐?”

傅瑞道:“前些年与党项战事紧,缺少钱粮,从民间收买的盐便就多了,以充军费。自去年与党项议和,这盐便就没了去处,积压下来。”

杜中宵点了点头,又问:“那前几年收上来的盐,卖往哪里?”

“还能卖往哪里?无非是近便州军。战事一起,又要买马,又要粮草,处处要钱。朝廷哪里有许多钱?收了盐上来,一一作价,当作钱发给商户百姓呗。”

杜中宵听了,一时无语。说白了,就是应付前几年的战争经费,收了盐上来,当作钱使。至于这些盐强配下去,百姓有没有用,那就不是官吏们考虑的事情了。现在战事结束,用钱少了,这些盐便就积存在这里,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若是不进行处置,就以外面的堆放条件,年深日久,没几年也就剩不下多少了。不过盐场里没有了盐,官府的账上有,到时还是要想办法销账。

看知监傅瑞和几个人吏,都无精打采,衣服破旧,有的快沦落成乞丐样子了,杜中宵心中的很多话也说不出来。土盐积压,上面也没什么钱拨下来,这些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喝了一会茶,杜中宵试着问道:“知监,你在这里多年,可有办法把积压的盐销出去?外面露天堆着,日晒雨淋,总不是办法。盐销出去,日子才会好起来。”

傅瑞连连摇头:“这盐泥沙不少,味道又苦涩,卖给谁去?若不是官府强行抑配,就连新收的盐课都卖不出去,更何况积压的这些。签判,不瞒您说,这盐跟泥土也相差不多。我们这些管盐监的,因为积的盐多,州里用盐抵我们的俸禄,但凡有办法,还会如此?”

说完,指了指自己身上破旧的官服,只是摇头。

看看傅瑞,再看看站在一边的几位人吏,杜中宵也只能摇头。因为积压的盐太多,永利监的官吏都被用盐充抵俸禄,幸亏还发一点禄米,不然吃饭都成问题。盐发给他们有什么用?外面堆得山一样,若是能卖掉,随便刮一点都发财,还用得着州里来发。

沉默了一会,杜中宵站起身来,对傅瑞道:“我们且出去看一看,收上来的盐到底如何,存放得怎样。知州相公派我来,是要把这盐卖出去,不可马虎。”

傅瑞等人根本不相信这盐能卖掉,人人懒散,引着杜中宵到了外面堆盐的地方。

随手掀开草帘看了,杜中宵见这土盐颜色发黄,疙疙瘩瘩一坨一坨,卖相极其难看。用手在一坨盐上摸了一下,放入口中,只觉又苦又涩,咸味并不显著。显然这盐劣质得很,难怪卖不出去。并州这里北有党项的青白盐,南有解州池盐,都是天下有数的好盐,这样的土盐卖给谁去?

走了一会,看着身边堆着一座一座盐山,杜中宵也只能叹气。都怪自己一时不察,说得口快,上了这一个当。现在骑虎难下,着实难办。这不能怪州里官员坑自己,是自己不了解情况。

这一座一座盐山的一边,便是汾河的码头。往常盐卖得好的时候,便是直接在码头发盐,沿着汾河运往其他州县。码头那里曾经也很繁华,现在依然有许多旧房子。

一路走到汾河边,只见河水迅猛,不见一艘船,甚是荒凉。并州正当汾河从山里冲出来的出口,到了夏秋季节,河水暴涨,是不适宜通航的。现在雨季刚刚过去,只是偶有船行。

在河边站了一会,杜中宵心中烦躁,对陶十七道:“你与盐场里的人到镇上买只羊,宰了煮肉,我们饮几杯酒。此事看来要慢慢想办法,一两日间是回不了州城了。”

陶十七叉手应诺,招呼两个吏人,一起到镇上去。那些吏人本来没精打采,一听说买羊吃肉,顿时精神起来,自告奋勇跟着陶十七去镇上。

杜中宵指着旁边的一处空房道:“走得烦了,我们到那里歇一歇。”

到了空房前,见这本来是一处店铺,卖些吃食的,棚子下摆了几副桌凳。几人在棚子坐下,十三郎和几个人吏到里面转了一圈,出来道:“真是好彩,里面竟然有锅盆,正好拿来煮肉。”

杜中宵也懒得问为何不到官吏的住处去,任由几个人从汾河里打了水来,刷洗锅盆。

看了一会风景,杜中宵问身边的傅瑞:“我看收上来的盐极是劣质,泥沙又多,颜色又黄,难怪卖不出去。知监,我们若是重新煮过,成雪花细盐,不知好不好卖?”

傅瑞连连摇头:“签判,没有用的。附近多有民户煮盐,本来不缺,前些为了战事收买粮草,抑配得又多。家家不知堆了多少土盐,再是好盐也难卖。”

杜中宵听了,颇为无奈。本来盐的质量就不好,还没有市场,此事难办了。

永利监本就是县级,出了盐场不远,便就是镇子。用不了多少时候,陶十七便就买了羊来,与十三郎和人吏一起,就在汾河边宰杀干净,连肉带骨扔进大锅里,煮了起来。

看看煮得差不多了,傅瑞高声道:“到那边盐堆里取些盐来,放进锅里。土盐虽然味涩,煮肉却是极好。用土盐煮的羊肉,没一丝膻味,却是别处不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