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后世,手机一个电话就解决的事儿。
有什么事儿耽误了,回不了,打电话说一声就成。
现在除了自己进城,或者托人,没别的联络方式。哪怕是打电报,收件人也不见得当天能收到主要是为点小事儿打电报也不值当啊。
从镇上到村里,有一段距离,赶上人家下班或者当天下乡送邮件的人已经走了的话,电报就得第二天才能送到。
托人有时候也搭人情,关键是不年不节的又没有要紧事的话,也没人轻易上县城去。
而且,托人上门带信也是个麻烦事儿。关系近的不一定进城,关系远的也托不着啊
很多时候,也是家里人不愿意让太多人知道大伯家的住址。
大伯是个中医科室主任,在县医院有一定知名度,医术也不错,这人际关系自然也就上去了
每次回老家,就有远远近近的人求上门给把个脉、开个方什么的,都是免费做人情。
虽然有时候烦不胜烦,但这是本职工作,也算是顺手的事。
要是知道大伯家地址,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知轻重,为了别的事求人的时候,直接上门去,你说接待不接待
李少云就记得,爷爷给县城的大伯写过信。
这是不想进城,又没什么特别紧要的事,于是就通过写信来传达信息。
信写好了,带到镇上,镇里有邮局,直接投信箱里就成。
对于这件事,李少云说不上什么感觉,就有点奇异。
就觉得这时代通讯条件也太落后了叭
她是没想起来还有一句流传挺广的话通讯基本靠吼。
不过,如果不讲求时效的话,通信倒是有点小浪漫呢
不是说了时光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呃就是这通信人有点不对。
囧。
啊,扯得有点远了。
话说母女俩一个烧火,一个炒菜,配合的还挺默契。
大伯母又来灶房拉母女俩去堂屋“这菜都够吃了做多了还剩,你们俩个赶紧去吃这忙乎半上午了”
李妈看看情形,菜都差不多该上桌的上桌了,就锅里还温着几个蒸菜,也就没再推辞。
稍微收拾一下,把筲箕里刚才控出来的米倒锅里,烧了几把等锅盖边上冒气儿,给锅底又留了些柴炭灰,就这样慢慢把米饭煨熟,锅底还能结一层米饭锅巴,这锅巴可比米饭好吃
等米饭吃完了,把米粒刮干净,剩下底下厚厚一层锅巴,再小火在锅里烤一烤,吃起来口感又脆又好,带着特有的米香还有点嚼劲,许多人就喜欢吃这个。
李家大伯就特别喜欢吃。尤其去城里上班之后,做饭没了大柴锅,就尤其惦念这个锅巴。
以前是老母给儿子留锅巴,自李妈嫁过来,大伯子一家回家过年,李妈都会特意给大伯子炕锅巴。人家现在不缺别的,又挺照顾自家,就这点爱好,也不费啥,李妈自然愿意满足。
堂屋里大家都吃到差不多,桌上菜也吃的七七八八的。因为人有点多,大方桌真是挤得满满当当的。
几个半大小子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尤其大伯家两个堂兄,十四五岁的男孩子胃口正好,所谓的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李少云看着,就他们面前堆得啃过的骨头多。
两堂兄对着李少云看过去的眼光,还有点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
李少云有点不想上桌。也是刚才在厨房闻油烟味儿闻多了,有点没胃口。
李妈心里也明白女儿那点小洁癖,直接对李少云道“这儿人多坐不下,你干脆去灶火吃吧锅里还有点菜,你小娃儿家一个也够吃了”请牢记收藏,&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