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大唐的第二个春天,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了。
转眼间,距离李昊来到大唐已经两年了。
他悄悄站在太极宫外,望着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俩打闹,心里既是欣慰,又是感慨。
欣慰的是,现在的李渊与李世民,终于有了两父子的样子。
感慨的是,时间流逝的飞快。
这两年,仿佛经历了无数岁月,又仿佛才只过去了一瞬。
李昊想起了前世的自己,又想起了今生那位“私生子”。
两道身影急速重合,最后又汇聚成自己此刻的模样。
曹正淳不知何时悄然来到,见李昊正在出神,低声道:
“陛下,李将军来信了。”
“李将军?”
李昊从回忆中惊醒,脱口而出道。
“李存孝将军,是捷报。和这封信一起的,还有几艘大船,船上装着金银矿石,老奴已经派人将矿石全部运到铁匠铺,等待陛下您的处理。”
李昊笑了笑,接过曹正淳手里的信件,拆开一看,就注意到歪歪扭扭,只能勉强认清楚的几行字。
李存孝在信中说,他已经彻底搞定了倭国。
先是运用李昊的思想,将倭国一些明面臣服,暗里有反叛之心的权贵干掉。
比如一位叫秀吉的大官。
再次震慑住了一批倭国官员。
又利用几座矿山征用倭国本地的劳力,让他们工作,又付给他们不菲的工钱。
倭国人哪里见过这个阵仗?
普通的平民老百姓,都纷纷争抢着要参与挖矿的事业。
尽管这些矿场需要的劳动力不少,但倭国人更多。
被选中的倭国子民,纷纷庆祝,甚至以此为荣。
而那些没被选中的,大多也没什么怨言。
只是暗暗发恨,不管怎样,就算找关系,也要下矿。
于是,倭国民间,很快形成了一股亲唐热、下矿风。
李存孝偶尔带着二把刀去逛倭国窑子,在路上总能听到几个人互相攀比。
说谁谁谁家的儿子,又去上了矿、谁谁谁家的小舅子,刚结识了唐军一个管后厨的大佬
每每听到二把刀翻译,李存孝就哈哈一笑。
然后大摇大摆的走过去,拍拍几人的肩膀,以示友好。
这股潮流,可是让倭国政治家们咬牙切齿。
那些骨头软,早就倒向大唐维和部队的一方也就罢了。
但那些迫于形势,并非真心实意投降的官员,则是暗地里不停给唐军使绊子。
李存孝一天得知这事,气的直接发布悬赏令。
谁要能找出幕后主使,可直接获得三个下矿的机会。
本以为要不少时间才能破案,没想到悬赏令一发布,不到三个时辰。
就有倭国百姓悄悄来到了李存孝的大营外,告了密。
于是李存孝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直接派部队将那名官员直接灭了。
推古天皇与圣德太子知道这事后,不仅没有抨击。
反而大肆宣扬,直言李将军做的对。
像那名官员这样的行为,简直是在影响大唐与倭国,两国的邦交!
严重有损倭国脸面。
同时发通告书,若再有针对唐人者,将按律处刑。
这则通告一出,部分民众更高兴了。
因为他们觉得,这下子,连官方都开始舔唐人了,谁还能管得了劳资?
也有一部分人意识到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