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 > 名士(第1页)

名士(第1页)

名士林立在讲党锢之争之前,先介绍一支加入权力争夺战的新主角——名士。

前面讲过,汉朝是新型阶层建立的王朝,也叫布衣天下。东汉士人做官,多数通过公府征辟和地方察举等手段,察举的形式一般分为三种:

一、无定期的下诏推选,全凭皇帝心情。

二、特殊选取,这一类是政府根据特殊需求选取的人才,比如出使西域的张骞。

三、定期选举,这类就是说的举孝廉。

而选取的比例则是按照郡国人口比例,每二十万人举一人,所以每年推举到中央的大约有二百二十八人。从而造成了小波段的“冗官”局面。

首先这些孝子被安放在皇宫里做郎官,在郞署服务几年后才分发到各地。有点像现在的高官身边的司机、秘书等职位,服务几年后再做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尚儒学,由于光武帝、明帝、章帝等的提倡,儒学十分繁荣发达。到了桓帝灵帝时期,京师的太学生和地方郡国及私学的儒生数量,总数已超过十万人。儒学统治地位的确定,对后面的察举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自光武帝以后,汉代做官的人都渐渐变成读书出身。这些推选的“孝子”太多了,他们互相推引,互相声援,其中的一些名士,更是声望隆重,万人景仰,构成了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势力。

越到后面,读书人也多,孝子也多,导致郞署充斥,需要分配的人才冗杂。后来东汉的选官逐渐演变成“察举孝廉”一条选官方式,其余的被搁置下来。

一条道路走到黑的弊端就此暴露出来,二十万人当中出一个孝廉,而且还是从政的入围条件,这样的参政资格还进一步缩小了范围:年龄需满四十岁,要么是太学与郡国的学生,要么是文吏。

想一想这条件也是够苛刻了,这样的选官制度暴露出的弊端就是分配的名额永远落到了几个像样的家族中,就是所谓的有点声望的“士族门第”。变了味儿的选取方式导致官吏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歌谣。

这些良莠不齐又颇具声望的名士,有才华的口诛笔伐,矫情不已;无能的望风而动,造言生事,以期望在制造这些舆论之中,突显自己的才华,被权力之主相中,一展所谓的宏图之志。

◇矫情之士——樊英

史书上关于樊英的记载并不多见。《后汉书》中只用寥寥几行文字就将樊英的大概事迹勾勒而出,这种粗线条的笔法让人不尽其详。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

——《后汉书·方术列传》

樊英是南阳人,跟东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刘秀乃是同乡,大约生活在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之世,学问和德行都受到当世之人的推崇,他的行为也颇具神秘色彩。

纵观樊英的史料,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合作者。因为“樊氏学”的名声响当当,当地州郡的官员争相前来延请,但均被樊英拒绝。

这个人比较有才华,通晓《五经》,又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有不少人从四方而来向他学习。这个名声打出去了后,州郡当官的先后以礼请他出山,他都死活不答应。

公卿为他举孝廉,说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不去。

到了安帝初年,朝廷征召他为博士,不去。

到建光元年,朝廷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六个人,结果只有两人入诏,樊英等四人都没去。

一句话,打死不出山,就是不合作!看来似乎有点不知好歹,也有些矫情。不仅如此,因为记载未完:

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

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

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汉顺帝知道樊英很有才华,也知道这些人请不动他。但他就是不信这个邪,让人拿着策书,预备好丰厚的礼物和大量钱财,征召樊英先生入朝为官。

但是樊英认为当官为祸事,无异于架上油锅,绑赴刑场,因此称病坚辞。

汉顺帝大怒,对樊英隐居的地方——壶山的地方官大加斥责,并命令地方官用马车强行将樊英送到京师。樊英无奈,也不好难为地方官,只得进京,但到了京师以后,仍然推说病重不能入殿面圣。

汉顺帝再次命人强行将樊英抬入殿中,樊英的倔强劲也上来了,端坐在座椅上,不肯行君臣之礼。面对樊英这个倔老头,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汉顺帝和樊英的关系僵持不下,殿上的氛围骤然紧张。

汉顺帝遇到这么一个倔老头,还要不要面子了?于是怒不可遏地说:“樊英你算什么东西?朕可以让你生,也可以让你死;可以让你荣华富贵,也可以让你贫穷下贱。不要在朕面前装高尚!你不过一介草民,三尺贱命,凭什么怠慢朕的命令?你读了一辈子的经典书籍,连最起码的人臣之道都不懂吗?”

樊英这个倔老头是怎么“怼”回去的呢?

樊英并不因为汉顺帝的恼羞成怒而感到恐惧,慢条斯理、之乎者也地端着文人的架势说:“陛下此言差矣。老朽行在世上,接受的乃是天命。能够平平安安颐养天年,是天命使然;人生不幸,多灾多难而不足长寿,亦是天命使然。陛下怎么能使我活、使我死、让我富贵、让我下贱呢?我见到残暴的君主就好像见到了仇敌,见面尚且引以为耻,何况是殿下称臣呢?

“至于陛下让我做官的命令,老朽死也不能接受。老朽身居陋室,埋首青山,教书育人,虽是一介平民,但却怡然自得,自感无异于陛下之尊,这又有何低贱的呢?不合乎礼仪的俸禄,待遇优厚我也不接受;但是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非常粗陋的饮食我也不厌弃。试问陛下,贫穷与富贵在我的眼中有什么差别呢?价值取向不同罢了,请陛下不要勉强。”

这样的一段话真是把从小长在深宫中,被宦官操纵长大的汉顺帝“怼”得哑口无言。

也罢,既然这个老头子不答应,强扭的瓜不甜,那就算了。其实汉顺帝非常注意笼络人才,他在位的时候,太学的学生人数多达三万,乃是历代之首,决不会因为樊英先生的一丝倔强而令天下樊氏学的门生故吏寒心。再说了,鉴于樊英的威望,自己身为皇帝要是因为他不当官就跟他过不去,这也太没有心胸了,会丢了庙堂的体面。

所以,汉顺帝不仅没有杀他,反而发动身边的人去向他学习,十分尊重他,不仅让他到太医院做免费体检,并按月送去羔羊和美酒,以表示国家尊重贤士之意。

即便后面汉顺帝神经发作再次要求樊英做官,樊英看在这几年皇帝对他还不错的面子上,为了给汉顺帝一个台阶下,勉为其难做了几个月后,修书一封辞官而去,始终保持自己的初衷,不从政。

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死脑筋、臭矫情的文人墨客,但其实并非表面展现出来的样子。

前面讲汉朝的外戚、宦官互掐,朝堂之上水火不容,两大势力把国家搅得鸡犬不宁。特别是樊英的年代,历经五帝:即汉安帝、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和汉桓帝,其中冲、质二帝御宇时间非常短,都不足一年之数。

现在抬举他的汉顺帝即位时年方十一岁,政权操切于众阉宦之手,有拥立之功的十九个宦官俱都封侯,开启了给太监封爵的狂潮。

汉顺帝长大后,性格懦弱,很少有振奋的表现,相反纵容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导致梁氏外戚揽政长达二十余年。宦官横行于朝,外戚专横跋扈,朝堂之上妖气弥漫。

汉顺帝御宇这二十年,东汉王朝毁灭的各种因素俱已呈现,政府腐败,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在樊英眼里,东汉王朝早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吃上等的补药尚无济于事,何况再下两帖虎狼药?一命呜呼是必然的命运。

这些事情都是他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樊英学贯古今的学识,早已通晓盛衰之理,对东汉王朝的身处末路心中了然。在他的内心里也曾想过振臂一呼,为国家的危难而奔走呼告。但这样的星星之火,没能成为燎原之势,只一闪而过,被无穷无尽的失望和绝望而取代。更何况,樊英这类文人又如何接受乌烟瘴气的朝廷,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中庸之士——胡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