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吴三桂的疑虑,李岩意味深长的目光注视着他,随后带着一丝微笑道:“伯爷,太子身边的两位皇嗣安然无恙,安全无忧,您大可放宽心。”
感受到李岩话语中的深意,吴三桂也意识到这个话题的敏感性。他心中明白,朱家子孙众多,即使太子和两位皇嗣遭遇不测,仍有众多人选可继承大统。虽然太子英明神武,但这种君主反而是不易掌控的,如果是某个藩王即位,凭借自已手中的雄兵,他依然能够稳固地位,甚至更进一步,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度。
虽然深知清军实力的强悍,但此时的吴三桂却并不觉得满清可以征服整个大明。满清兵马虽然精锐,但就算加上蒙古和汉军旗,以及抓过去的汉人包衣,总数也不过几十万人,相比之下,大明疆土辽阔,人口众多,这时比历史上的南宋情况要好的多,与满清划江而治是没有问题的。
历史上的吴三桂,最初也抱有类似的想法,直到他目睹越来越多的明军和顺军选择投降清军,而南明朝廷毫无作为,节节败退,才逐渐改变了立场,开始全心全意地为大清效力。
而康熙朝时的叛乱,或许正是他内心深处对于“汉奸”这一身份的挣扎与挣扎。然而,自从他在篦子坡绞杀永历帝之后,无论他之后如何努力,都无法挽回已经失去的名声。
在场的众人逐渐明了了局势的严峻,他们意识到,在权衡太子与皇嗣的安危与眼下紧急逃离山海关以保全自身性命的抉择中,后者似乎占据了上风。因此,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不再出声反对。
然而,在这沉默的海洋中,曹友义依旧坚定地坚守着他的立场。他还是执意要留下来,保护太子的安全。李岩见状,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他微笑着对众人说道:“既然曹总镇决定留下,那么便与李某共同迎回太子殿下,请诸位大人赶紧登船吧!”
曹友义答应了下来,这一次他虽然只带了五百亲兵,但都是豢养多年的亲兵家丁,皆是可战之兵,若能保全太子周全,也不会愧对先帝。
吴三桂目光闪烁,作为一个深谙权谋的利已主义者,他清楚眼下山海关的形势岌岌可危。无论顺清哪一方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他自已恐怕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他自然不会选择留下冒险。
然而,他也知道太子的重要性。若太子真的能逃出生天,必定会对他今日的抉择心存芥蒂。在权衡利弊之后,吴三桂走上前,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决断:“本伯虽然有心留下,但既然殿下已有钧令,只能先行领命前往天津。不如留下副将杨坤和游击郭云龙,总计三千人马,协助殿下脱险。李公子,你觉得这样可否?”
李岩自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吴三桂的提议。实际上,此刻的形势并非朱慈烺不想撤离,而是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尽管李岩的人手已经巧妙地安排在李自成的大营之中,但要带着那么多人安然无恙地撤退,难度极大。
特别是在当前,整个顺军都处于高度戒备和临战状态,想要带着众多人员穿越顺军大阵,抵达海边,充满了诸多未知与风险,任何微小的变故都可能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
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境地,否则他们顺利逃脱的最佳机会,便是等到顺清交战并且顺军战败之后,借混乱之际才能全身而退。
而李岩此刻能够出现在这里,完全得益于他当前正领兵在外,并得到了北翼城守将吴国忠的默契配合,从北翼城出关,通过关西侧从威海城绕道而来,这才得以成功抵达此处。
吴三桂的离开,恰恰契合了李岩和朱慈烺的心意。若他选择带领关宁军主力留下,即便他们成功逃脱,吴三桂也可能会凭借手中强大的兵力,对朱慈烺构成潜在的威胁,甚至架空其权威。这样的局面,绝非朱慈烺和李岩所愿。
因此,当前最佳的策略是,先让吴三桂率领其军队前往天津,随后在撤退到江南后,再寻求其他力量来制衡吴三桂,确保局势的稳定与可控。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他们的撤退计划,也能有效防范吴三桂的潜在野心。
经过一个时辰的紧张忙碌,关宁军幸存的两万将士,以及原高第统领的山海关守军七千余人,还有那些不到五千的决意离去的百姓和士绅,总计三万多人马,都在这连绵不绝、逐一靠岸的船只的装载下,顺利完成了登船。即便甲板上人头攒动,仓内拥挤不堪,但十五艘的福船和六十艘运粮船上的人都有种逃出生天的感觉
幸运的是,距离天津仅有一日之遥,而天津水师对这条航线早已驾轻就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即便是面对拥挤不堪的甲板和昏暗的船舱,与留下来与建奴或流贼殊死搏斗相比,这点辛苦自然显得微不足道。
目送着满载人群的船队逐一离去,李岩心中不禁松了一口气。这第一步的目标,终于得偿所愿。船上的三万多人中,精锐士兵占据了半数以上,若得以妥善运用,必将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这是太子问鼎天下的坚实基石,也是他们共同实现心中大业的希望。
曹友义目送着船队渐行渐远,随后转向李岩,神色郑重地问道:“李公子,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行动?太子殿下有何妙计?”
李岩收回远眺的目光,微微一笑,道:“曹总镇,请即刻派遣您的亲兵,持平西伯留下的军令,速速传令在外警戒的郭云龙将军回城。同时,令杨坤将军放弃关城,火速前往宁海城集结。这是我们接下来行动的关键步骤。”
李岩目前掌握着六千精锐人马,其中包括四千步兵和两千骑兵,这些均为他的直属部队,战力出众。西罗城杨坤那里两千关宁军,其中步兵一千五和骑兵五百。
再加上郭云龙率领在宁海城外警戒的一千骑兵,以及曹友义带来的五百亲卫,总计差不多九千人,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士兵均为精锐之师,且关宁军的马匹大部分并未随着船队撤离,仍留在宁海城内,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