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间也很快来到了秋天……
此时宁国境内的农民起义声势一天天扩大,宁国朝廷也积极派兵镇压,也不知怎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他们就像小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现在主要有两支起义军队伍的影响比较大,一个是荆湖路刘寿辉领导的起义军,另一个是中原北路的胡当立和华夏合起义军队伍。
尤其是胡当立他们已经夺下真定府,现在有向国都启封城逼近的趋势……
宁国都城启封城的皇宫安平大殿内,此时正举行着朝议(御前会议)。
只见头戴直脚幞头帽,身着淡黄色袍衫,腰间系玉装红束带,脚穿黑靴的宁国皇帝赵允让坐在龙椅,下面文武两班大臣井然有序的站着。
“陛下,现如今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害,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因此最终导致了民变的生;所以微臣恳请陛下能够下一道罪己诏,以此来稳定民心。”监察御史陈达先手拿笏板躬身说道。
这陈达先是三朝元老,但因为说话非常直,经常和人生争执,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坐在龙椅的赵允让听到此话后脸色顿时难看起来,这罪己诏是什么?即皇帝把自己的过失检讨,形成口谕或文书,公告天下。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份认错悔过书。
倘若是一般人犯错就会直接认下了,但是皇帝是谁?
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是一国之君,国家第一人,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
当然皇帝即使犯错,也不需要承认错误。
因为这是脸面问题,普通人承认错误,丢的是面子,而皇帝丢的则是“龙颜”。
皇帝其实是丢不起龙颜的,他需要足够的威严,才能让人敬畏,才能号施令。
其次,如果皇帝承认错误,那就说明了,皇帝的命令也有可能错误。
那以后底下的人去执行皇帝的命令,心里可能会嘀咕,这次该不会又是昏招,于是应付了事。
不过在封建时代皇帝承认错误的案例也不少,比如汉武帝刘彻的《轮台罪己诏》、唐太宗李世民的《罪己诏》。
虽然罪己诏有好的一面,它显示了皇帝的勇气和气度,可起到笼络民心的作用。
罪己诏的皇帝其实并不多,绝大部分的皇帝,在面对错误时,都是保持沉默的。
所以赵允让在听到陈达先让自己下罪己诏的时候,面色有些难看。
“陛下,微臣认为这灾害的生是天灾,是人力不可阻挡的,这过错不在于陛下。至于民变的生,那过错更不可能在陛下,而在于那些乱民贼寇。”看到赵允让那阴沉的脸色,善于察言观色的枢密院枢密副使王甫立即出班奏道。
“陛下,我还要参监察御史陈达先一个诽谤圣的大不敬之罪!”枢密副使汪潜善紧接着说道。
御史中丞唐勤俭本来在一边看戏的,谁知结果一个大不敬之罪的帽子就扣下来。
这大不敬之罪是什么,轻则流放配,重则砍头、诛三族,甚至弄不好还会牵连到整个御史台。
因此他不得不站出来拱手说道:“汪相,你真是好大的官威啊!我御史台本就有风闻奏事之权,监察百官之责;至于这罪己诏之事,御史台只是建议,最终的决定还是取决于陛下,另外你说的什么大不敬之罪,御史台可承受不起,所以还请陛下圣裁!”
“好了,至于罪己诏一事,朕自有决断。”赵允让说到。
“退……”
“陛下,微臣还有要事启奏!”
赵允让正准备下令散朝的时候,参知政事(副宰相、正二品)贾童贯出班奏道。
“贾卿,你还有何事要奏?”赵允让虽有些不满,但还是问道。
“陛下,微臣认为现在不是追究过错的时候,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赈灾和平息各地民变。”贾童贯回应道。
“是啊。”
“对啊,贾相不愧是国之栋梁,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因为今天朝议宁国宰相秦高因偶然风寒而告假并不在场,所以此时贾童贯就是文官之,所以这些文武大臣,在看到贾童贯后提出意见后,于是纷纷出言赞同。
其实这些官员之所以如此支持贾童贯,一方面是想抱他大腿,另一方面,更是惧怕这贾童贯。
话说贾童贯本是一介阉宦,但军事才能堪称强悍,他还是本朝唯一一个凭借着赫赫战功进入的枢密院,但是为人却极为心狠手辣,而且在宁国都城流传一句话,那就是:“宁得罪秦宰辅,也不惹贾阎王(贾童贯)”。
“既然是这样,那就由尚书省和枢密院来联合处理这赈灾和平定民变的事情。”赵允让撂下话后就走了。
“退朝!”紧接着一个太监大喊道。
“恭送陛下!”下面的一众文武臣工异口同声喊到。
——
次日,启封城内柳菁菁的父亲柳元明拿着鱼竿和鱼蒌出了府邸,然后朝着湖边方向走去。
他刚来到湖边,支起鱼竿就听到旁边的人说到:“兄弟,听说了吗,近日在中原北路生了一件大事。”
柳元明听他们讲的话语,顿时来了兴趣,于是侧着耳朵倾听。
柳元明这段时间以来都会来这里垂钓,因此这些人与柳玉良之间也大都熟悉,所以就算他们知道柳元明在侧耳倾听,也并未在意。
“什么大事?”
“听说胡当立和华夏合在中原北路动起义,因此得到好多人的支持,他们号称有数万人马,他们甚至有攻打真定府的打算!”
“老兄,你这消息早就过时了,我有一个亲戚在宫里当差,据他所说中原北路的起义军已经顺利攻下真定府,然后他们打算向京畿路进军,为此枢密院那些官人们都已吵翻天了!”
“唉,现在这时局越来越乱了,也不知官军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