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清穿之种地日常 迷途知返 > 第90节(第2页)

第90节(第2页)

再加上这是安清的庄子,经过之前几次的事情后,他们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下意识就觉得她是要搞什么,所以不由便目光移到不远处的安清和胤祺身上。

但蒙古各部的众人没见过这场面,不禁有些云里雾里的。

康熙淡淡地瞥了众人一眼,笑道:“你们觉得,若是在蒙古各部推广牧民种植红薯怎么样?”

众人更懵了,在蒙古各部怎么推广牧民种红薯啊。

毕竟,现下番薯普遍的种植方式是用番薯藤繁育番薯秧的方式,但因番薯藤种在北方难以过冬,若是想在蒙古各地种植番薯,只能等来年春季从南方把藤种运过来种,但这中间的运输成本,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却是非常大的。

其实,前些年朝廷也试过从南方运过几次,想着集中运输能不能降低些成本,但最后户部在核算成本后,便直接把这一提议搁置了。

至于南方还有一种番薯种植的法子,就是用番薯切成块来育秧,但这种法子成本太高,每亩地大概就要投入200-300斤番薯,而且番薯块育秧过程很是复杂、周期长,且育秧成功率还低,这种法子也显然不合适。

所以也正是因为如此,番薯这些年才迟迟无法再北方推广开了。

这些不仅户部和农政司的官员知道,在场的蒙古各部王公也知道,他们各自的庄子上也会种上一些番薯自己食用,所以,在看到科左后旗庄子上的红薯后,他们也并未奇怪,只以为他们这番薯藤种也是从南方高价运过来。

但若是在牧民中推广开来,那这成本他们定是承担不起的。

户部和农政司的官员虽也有疑惑,但在反应了一会后,似是想到了一种可能,众人脸上均露出一种不可思议的表情。

众皇子这边亦是如此,他们都惊讶地看了看安清,又看了看康熙。

只有蒙古王公贵族这边,他们则完全处在状况之外,众人面面相觑了好一会,都想不通康熙为何会提出这个明显就不可能的问题啊。

最后,还是科左中旗的达尔汗亲王和塔站了出来:“皇上,这红薯是高产,但却因藤种问题,在蒙古各部无法推广开来,这其中的成本普通牧民承担不起啊。”

康熙摆了摆手,老神神在在地说道:“这个朕自是知晓的,那若是番薯藤种冬藏的问题解决了呢。”

众人:“!!!”

什么?

番薯藤种冬藏的问题能解决!

怎么解决,谁解决的?!

第59章五福晋59

怎么解决的暂且不知,但谁解决的,在场的众人中,除了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外,其他人心里都有了个名字。

他们纷纷不可思议地看向安清,她到底还有什么不会的!

在众官员那略带钦佩的目光,安清默默地挺直腰杆,心里忍不住叨咕了起来,这该死的虚荣心啊,有时候还真的挺让人迷恋的。

但这些人也明白,这会想知道事情的始末看安清可没用,于是又很快把目光移到了康熙身上,还有那些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也都眼巴巴地看了过来。

康熙这会终于有些理解之前几次胤祺作为知情者,看着他同一众大臣当场震惊的心情了。

别说,还真有种‘众人皆醉他独醒’的感觉,算这小子有点良心,这次还知道提前告诉他。

想到这里,康熙颇为赞赏地看了胤祺一眼。

胤祺不由有点懵,这个时候他皇阿玛看他做什么啊。

众人更是搞不懂康熙此时的心思,但脸上的表情却把心里的那份迫切全展现了出来。

康熙暗爽的差不多了,也不再卖关子,直接冲着安清的大哥阿布喇坦抬了抬手,示意他来上前给众人解惑。

至于为何让阿布喇坦来出这个头,自然也是有讲究的,既然康熙和安清两人都默认了她的功劳是归科左后旗的,那阿布喇坦身为岱布的长子,更是下一任科左后旗札萨克继承人,此时由他来出面是再合适不过了。

好在之前安清的三个哥哥都经常过来给她打下手,这些事情倒也不陌生,再加上安清也提前给他把其中的内容从头到尾理了一遍,这会阿布喇坦倒也不慌。

不过,因着这窖藏法(番薯藤种冬藏技术)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冗长,特别是曾尝试那些实验数据和内容,讲了众人想必也是听不懂的,所以,阿布喇坦选择长话短说,大概讲一下,至于具体操作的东西,等稍后具体推广时他们自是会有人专业指导。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阿布喇坦将众人带到了一个老窖前,正好这会是收番薯和挑选修剪番薯藤留藤种的时候,他便亲自想众人展示了一番。

这窖藏法的原理实则并不难,就是在一个地窖中储存藤种,但难的是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细节内容,比如窖藏法的窖深多少,如何在储存前利用相应的土农药进行喷洒杀菌,窖底部铺上的松针要多厚,还有储存时每根藤薯之间距离、以及每一层藤薯之间要铺多少松针做隔层等等,这些都是都是安清在一次次尝试中定下来的。

而且,还有贮藏期间要如何控制窖内温度,比如温度高时要记得打开窖口通风换气,冬季室外温度过低时,要及时增加窖口处秸秆的厚度保温等等。

阿布喇坦边示范边简单讲解了起来,那些户部和农政司的官员听的那叫一个仔细认真,一个个都趴在了窖口处,甚至都顾不得挡没挡住身后的那些蒙古王公了。

而那些蒙古的王公贵族们,一开始还没太当回事,但随着他们越往下听,脸上的神情都不由慎重了起来。

他们是怎么都没想到,这种地一事里竟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而除了窖藏法,安清还尝试出了一种土埋法贮藏,这种法子比窖藏法相对简单些,就是挑一个背风向阳且地势高亢的地方,挖制一个土坑,在坑底铺放一层细沙,然后逐层摆放番薯藤,然后再把土填回到坑内,让坑顶微微隆起一个小包,最后再用农作物秸秆覆盖在坑顶。

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很多细节的内容,土埋法中土坑的宽度和高度是有固定值的,但长度则贮藏量定,还有,细沙铺多厚、秸秆要铺多厚,以及如何控制坑顶的秸秆来控制温度等等。

但这两种法子也算是各有利弊,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此前,安清也全部都整理了出来,由她阿爹誊抄了一份,连同这些年为了这两种法子实验记录的册子,一起递到了康熙桌案前。

那册子康熙拿起来一看,便认出了是安清的字迹,不过,最后一部分去年的记录能看出换了人来写,瞧着是两个人的字迹,应该罗布藏喇什和阿布喇坦的。

阿布喇坦给众人说完后,接下来还顺势给他们连着拔了几棵番薯秧子,将地里的番薯都连根拔了出来,以此来向众人展示此种贮藏藤种的法子并不会造成减产。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虽然向来不重视农耕,但并不代表他们傻,之前只是听说科左后旗的垦荒农耕之事做的好,但方才一路走过来,他们自也是亲眼看到了的。

再加上如今这就摆在眼前的番薯,他们自是知道这些番薯意味着什么,至少意味着他们部落的牧民在寒冷的冬季有了果腹之物,不会再在饥寒交迫中饿死。

毕竟每年寒冬,草原上除了会冻死饿死一批牲畜外,还会有不少牧民因缺少果腹之物而熬不过冬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