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队列歌曲(上)
新的军装,新的衣服,崭新的感觉,穿上也感觉帅帅的。乍一放眼,还挺整齐的。但是,正如人的思想经不起琢磨,万事万物也经不起细细琢磨。衣服越新,衣服越统一,越要求动作整齐。可是大家都是刚来的,连兵都算不上,都算不上散兵游勇,不过一群穿着整齐衣服的乌合之众罢了。想要形成铁的集体,必须经过千锤百炼。
入学之初,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内容历年大概相同,每一年极个别改动一下。个人非隐私情况,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个人隐私这一说。入伍动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家庭情况,个人特长,对学院的感觉,建议等。通常组织问卷调查的中队领导,都会在台上解读引导一下,问卷调查还需要解读吗?当然需要,引导无处不在,引导无时不在。每一个细节,都是要培养整齐划一的合格人才。
后来听老学员们讲,有一个学员队,就生过一起思想问题,当时搞的负责领导很被动。听说这是一个中专队,学员的成分大多是从副大区级的训练研究机构、机关等选拔而来,这些学员,见过世面,思想也比其他普通学员要活泛,当然懂的也多,也就是大多都是机关兵。所以中队领导在给他们说话的时候也比较随意,没有刻意的一本正经,祸根已经埋下了。
据说这位中队领导,在问卷调查前跟这帮学员们讲:我知道你们都是从大的机关来的,见过很多世面。我也知道你们在座的很多都是农村兵,到部队也就是当个跳板,跳出农门,谋个出路。我个人也是农村孩子出身,我们当兵一方面是保家卫国。另一方面,就是在部队有所展,不用回家种地了。甚至有的人提了干,当了军官,娶媳妇都能娶个城里的,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样不好吗?
说者无心,听者有心。说者无意,听者有意。这位中队领导说的比较狭隘,但是确实也是当时的现实。但是他的表达,他说话的出点和落脚点都没有把握好,尺度没有把握好,方式方法也不对。果不其然,问卷调查之后,有一个学员缠上了他。
这个学员,在问卷调查之后。单独去了这位领导的办公室。军容严整,仪表端庄。毕竟是当过几年兵的,尽管是机关兵,还是有比较高的军事素养和作风纪律的。这个学员轻敲三下门,然后的洪亮的喊出了“报告”,经允许后方可进入。队领导同意他进入。学员一进门,军姿挺拔,昂挺胸,高高的个子,好像是山东人。“啪”的一一声,学员给队领导打了个敬礼,同时喊出:报告导员,我想不通。
队领导一看这种情况。赶紧让座,舒缓情绪。“来来来,别站着,怎么回事?”
学员回答,“我参军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不是为了跳龙门当官娶媳妇。因为我热爱军装,热爱钢枪。您说我们就是为了当官娶媳妇,我接受不了,也理解不了,思想上想不通。”
队领导一听,这不麻烦了吗?自己无心无意的一句话,竟然影响到了这个学员,这不成思想包袱了吗?就赶紧展开思想工作,并委婉的解释了一下自己的说法,毕竟没有恶意,可能考虑有所欠缺。
学员的工作一时半会也不好做。队领导好说歹说,磨破了嘴皮,暂时安抚,就赶紧送战友吧。有点像送瘟神,迫不及待,急不可耐。
但是从此之后,隔三差五学员就会去找队领导汇报一下思想,渐渐成了惯例,每月必有一次。而且喝上了茶,抽上了烟,氛围也相当的宽松。
据说这个学员是从总部来的,相当于天上飞下来的,人家真的是见过世面的。像劭群这样的学员,农村的土疙瘩里面刨出来的,只见过白面,哪来的什么世面?妥妥的踏踏实实的学习训练,增长本领,开眼界吧。
每天都要学习军歌,大家耳熟能详,必唱必点的,《团结就是力量》,全国标配。《过得硬的连队过得硬的兵》,《一支钢枪》,这几歌好唱,朗朗上口。
还有一歌,大家也在紧锣密鼓的学着,《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原来他们的学院前身叫抗日军政大学,又叫红军大学。这个当时劭群并不了解太多,没有历史厚重感,也没有多少自豪感,总感觉抗日军政大学也好,红军大学也罢,不时髦,不现代,再说也看不到鬼子,空空的没有目标。远不如老家的石墨矿,大家在袋子里面写上打倒日本鬼子,给他们过去。也比不上大家大唱《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嚓!这个酣畅淋漓,痛快过瘾!
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就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不就是华侨中学的校训吗?
劭群的感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真的适合于他们的学院。也是太适合了,很团结,太紧张,真严肃,不活泼。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冦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这校歌,当时唱来,劭群有点远古的感觉,古风古气,古老的味道。
现在唱来,现在听来,劭群还是有点远古的感觉,豪里豪气,古老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