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没笑话他,还当真教他识字的,只有陈家的大小姐。
那时候的陈知意刚穿越过来,从小被国家灌输的是“九年义务制教育是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这种观念,又恰好遇到一个倔强着性子想识字的小少年,她有什么理由不帮一把呢?
不仅仅是让人认了字,陈知意还秉持着一贯的有始有终的做事风格,找白计宁要了课本,免费给人扫盲到了初中。
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绝不让任何一个有进取心的人,做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漏网之鱼。
而这些对她来说,不过就是随手做下的小事,对那个时候的陈九来说,却是他一辈子命运改变的开始。
陈九有时候都想过,如果没有那段时间大小姐教给他的那些东西,可能他也走不到如今这个地位吧?
但不能想,知道大小姐已经嫁人之后,陈九已经许久不敢想这些往事了。
他这辈子最想要的,就是脱离陈家下人的身份,活成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但真的离开陈家之后,他却还是一直用着“陈九”这么个敷衍的名字。
仿佛这个名字就是他和大小姐之间唯一还剩下的联系,改了,和她之间唯一的联系也就真的断了。
慢慢的品下一口酒后,陈九垂下眼皮,掩住了眼里的情绪。
在“陈知意”这三个字面前,陈九永远都觉得自己还是当年的那个下人,而她还是当年那个教她识字的大小姐。
想到有人居然敢用那种语气提起这个名字,陈九的眼里,慢慢的涌起了一点戾气。陈知意搬到附中附近后,就真的开始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最后冲刺复习。
在她的想法里,不过是摆平几个小混混,对谢峻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因此半点没想过这件事会生出什么意外。
她如今心里最紧张的,还是明天在燕京大学的国文考
试。
她明天就要和周妙妙一起结伴去考试了,总共要考三天,第一科就是国文。
本来她是对自己很有信心的,毕竟再怎么说,她曾经也是个名校研究生,但随着对这个时代的高考的了解越多,陈知意心里慢慢变得有些不确定起来。
实在是这时候自主招生的变数,真的是太大了,比如去年有一个刘姓学生,除了国文之外的所有科目都不及格,但却偏偏因为这人在国文试卷上写了一篇文章,惊艳到了中文系的一位教授,当即这位教授就不拘一格降人才,拍板将人给录取了。
不得不说,这时候的阅卷方式,某些时候真是相当任性。
因为这些个特例,导致陈知意在拿到国文卷子的时候,几乎是下意识的就先去看了最后的作文题目。
看完后觉得还好,是这时候常见的题目──“语谓‘多难兴邦’,试申其说”。
多难兴邦,出自《左传召公四年》,意思是国家多灾多难,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人民奋发图强,振兴国家,实际上暗指的就是当下的国家现状。
这时候的学生,是真正的社会高精尖人才,招考不仅要考察他们的学识,还对这些考生的政治素养、实事敏感性等方面,有所考察。
陈知意之前做过一版试卷,那时的作文题目是“论青年救国之方针”。今天的题目所想考察的,其实大差不离。
如今这道关于国家的难题,不知道牵动着多少人的心,他们思索这些问题时,因为自身孱弱,而前路又不见光明,大多数时候都会感到茫然,对前路充满着不自信。
陈知意也思考过这一类问题,而和这时代的人不同的是,她心里是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的。
且这个答案,还是经过历史验证过后的,最正确的答案。
再也没有一个人像她一样,对国家光明的未来如此笃定了,毕竟她是真的亲眼见证过的;也再也没有一个人,对当前的华夏该踏上怎样的一条道路,知道得如此清楚明确了。
写完前面的题目后,陈知意在心里略打了一个腹稿,下笔先渲染了几句之后,引出了一个“破而后立”的观点。
江山秀丽叠翠峰岭,我的国家如此壮美,哪个愿臣虏自认?
多难兴邦,这个国家此时所承受的所有磨难,都只不过是为了后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横空出世,做下铺垫罢了。
而这破而后立,到底是要如何一个“破”法,陈知意心里很清楚,现有的国情下,这个“破”真的就指的是将之前的社会阶级全部打碎,从下到上,来一场彻底的变革。
一时间文思泉涌,下笔不断,匆匆申述完,到后半部分的时候,她脑海里浮现起的是“兴邦”这两个字背后,重若泰山的种种努力。
很多人一辈子的愿望就是能看到这个国家强大起来的模样,但其中一部分人,却是一辈子都没能等到这个愿望实现的那天了。
如果可以,陈知意真想亲口告诉一下这些人,国家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强盛。
写到这里,她一时没忍住,往文章里添了一句,她曾经在新华字典上看到的造句: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着光明的前途。”
在你们为之流血牺牲的,那个安定的社会里,不论职业,每个人都会有着光明的前途。
陈知意写得投入,一时间都没有注意到,监考的那位教授一直站在她身后,屏住呼吸看着她写完这篇文章。
三天的考试时间过得很快,除了历史让她稍微有点不确定之外,其他的几科陈知意都自觉考得还行,发挥出了她正常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