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流光飞舞什么电影 > 鬼才魏明伦妙答记者问(第2页)

鬼才魏明伦妙答记者问(第2页)

答:我应邀出任过199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总策划兼总撰稿,那是总导演张子扬多次诚请。开初是请余秋雨作总策划,我作总撰稿。我愿意与秋雨结伴合作,才接受张子扬邀请。不料去后方知秋雨没上任。为什么?一是中央电视台文艺部负责人当时不知余秋雨是何方人物,二是秋雨表示要出任总策划就得有实权,挂名则不干。我鉴于总导演张子扬的情面,留下来试一试。消息很快见报,新华社、中新社发通稿报道“巴山鬼才出任春节晚会总撰稿”。我

刚去时,还真想干点儿实活,可上任不久就感觉使不上劲儿。春晚有一套用惯了的班子、方法、规矩、程序、思维模式、审美标准,我的“鬼点子”在这里行不通。筹备三个多月,重要会议就开了十几次。广电部四位正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四位正副台长,加上文艺部主任邹友开、总导演张子扬、总撰稿鄙人每次到会,有时还请中共中央办公厅派代表到会一起审查节目方案。光是带观众彩排就搞了四次。彩排一次,总得“枪毙”一些节目。我预想的晚会创新方案,不可能被采纳实施。我沉默观察了一阵子,中途辞职告退。总导演张子扬执意挽留说:海内外传媒都已报道魏兄是今年晚会的总撰稿,你这样半路退出,我们怎么向传媒解释?请你顾全大局,坐也得坐到除夕晚上才行。我体谅张子扬的苦衷,留下来做装饰品,出名义不干实事。当然,也干了些活儿。例如流行很广的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是我加盟领衔作词。再如到处传唱的《涛声依旧》,是我协同张子扬,还有歌舞导演陈临春设法多次“护航”,才保住这首情歌没被拉下来。但晚会总体构思照旧,与我的关系不大,总撰稿挂名而已。我待了将近一个季度,收获是熟知了春节联欢晚会的全过程。中央电视台对我客客气气,我也是和气而来,和气而去,但我的“

鬼气”在那里自行褪掉。粗略小结一下,我对春节联欢晚会有三点不太适应。第一,那里以北方文化为主,我的文化以南方文化为主;第二,那里的文化属于俗文化,我的文化属于雅文化;第三,春节联欢晚会属于升平文化,我的文化属于忧患文化。还有一点是分水岭。我的忧患意识可用于剧作,可用于杂文、散文、碑文,但不适宜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是歌舞升平之会,集歌舞升平之大成,是典型的升平文化。我的忧患意识在那里“用忧无地”,只算是挂上总撰稿的牌子走了一次过场。

问:近几年,歌星、笑星、影星、电视节目主持人流行写回忆录,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答:这些“星”,许多都是我的朋友或熟人。他们的著作,我浏览过一些。我认为,公民有创作自由和出版自由。他们愿意写书,总比搓麻将强。他们出书,追星族买书,也不是坏事。但文化价值不大,生活琐事,隐私秘闻,连小女子散文都说不上,有的书是小男子随笔。真是随得漫不经心,快到“倚马可待”。飞速成书,萝卜快了不洗泥。文笔千篇一律,我疑心其中有的不是明星亲笔,可能有枪手代明星捉刀。如果从艺术和学术的角度审视,明星书多是平庸之作。如果从追星族的角度看,也不妨宽容、宽松,满足追星族的阅读需求。海纳百

川,明星书权当通俗读物吧。索性放手让其一哄而上,看其自生自灭。泡沫文化,呼啦圈风尚,虽畅销一时,生命力却不长。1997年,长春举办全国书市,倪萍碰巧与中国台湾作家余光中一起签名售书。倪萍门庭若市,余光中门前冷落。但倪萍的火爆是短期行为,她那《日子》恐怕长不了。而余光中著作的含金量将随岁月增加,必会闪耀于中华文化史册。

问: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报道您在西安举行的全国书市上签名售书,特别引人注目。请问您售的是什么书?

答: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出的《魏明伦剧作精品集》,收了我六个戏曲剧本。我应邀去西安参加全国书市,与我一起签名售书的有贾平凹、余秋雨、张贤亮、刘震云、陈忠实、刘墉,还有敬一丹、水均益等。我的售书点邻近敬一丹和贾平凹,彼此都畅销。我大约签名两小时,售出四百多本书,最后供不应求。主办单位临时从书库调来一百多本,一会儿又售完了。热心的读者还是不走,有一些青年男女躬着背,挺着胸,请我在他们的衣衫上签名。记者抢镜头拍照,传媒说这个现象是为戏曲争气的奇迹,或者说戏曲剧本以往就没条件上书市。但这次魏明伦的戏曲剧本集,竟然与最畅销的《山居笔记》《高老庄》《黑镜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散文

、报告文学以及一些明星的书排在一起竞卖且不逊色,这岂不是为戏曲添彩吗?从这个角度看,我没有给戏曲丢脸,总算是一件好事。

问:报载中国台湾才子刘墉在西安答记者问,把您和余秋雨、贾平凹并列为大陆三大才子。请问,刘墉与您会面了吗?

答:只是神交,没有见面。我常读刘墉的散文,却无缘结识。这次我到西安时,刘墉头天刚走,又失之交臂,只读到他在《华商报》上赞扬大陆三位才子。我想,刘墉如此提法,是因为这次秋雨、平凹和我都到西安而已。大陆才子甚多,岂止三位。何况平凹、秋雨成就都比我高,我叨陪末座,充数罢了。不过,在海外文化名人眼中,我以一个戏曲编剧身份忝列小说名家、散文高手之间,也算是为戏曲争气了吧。

问:报刊介绍您曾当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这是怎么一回事?有哪些人和您一起当选?

答:这是天津《艺术家》杂志主办,京津沪三地报刊的文艺编辑参与的活动。首届称作1987年中国艺术界十大新闻人物评选,刘晓庆、范曾、谢晋、骆玉笙等当选。第二届改称1988年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评选,以得票多少为序,张艺谋、吴天明、英若诚、潘虹、我、姜文、韩美林、王立平、赵忠祥、马三立共十人当选。多是电影、电视、美术、音乐、曲艺

界精英。戏剧界名额只有一个,没选角儿,选上我这戏曲编剧人员了。

问:为什么叫“神秘人物”呢?

答:主办单位解释:神秘,即奇特、异常、反常,不是通常。列举我的神秘事件之一:《潘金莲》在江南一带上演,剧场轰动,谢幕时观众不只是为角儿鼓掌,强烈呼唤编剧出场谢幕。编剧不亮相,观众不散场,这是极其反常的现象。而我当时没有随剧团演出,不在现场,始终没有亮相谢幕,观众长久不散,寻到后台,寻到剧团驻地,也不见我这鬼影子,所以显得神秘了!今年在上海演《变脸》,在北京演《中国公主杜兰朵》,也有呼唤编剧出场谢幕的反常现象。追星族正常,追鬼族反常!追角儿正常,追编剧人员反常!戏曲界长期实行“角儿制”,演员至上,编剧地位偏低,在剧团内,在文坛上,在社会上,戏曲编剧都是人微言轻。我这个“鬼”影出现,开始改变了观众对戏曲编剧的价值观念。从我身上,可以看到已经断裂了一百几十年的中国戏曲“编剧主将制”的影子!

问:这么说,一百几十年前,中国戏曲实行过“编剧主将制”?

答:“编剧主将制”这个词儿是我归纳概括的。这种戏曲体制确实是从元朝开始实行的,到晚清时断裂了。说来话长,中国戏曲的“编剧主将制”从兴起到断裂的利弊,写一本书才能论

证完备。

问:请您简明扼要说说。

答:中国戏曲的辉煌时期是元代,元杂剧超越其他姊妹艺术,上升到当时的文化峰巅,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列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精品。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涌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一大群剧作家,并且形成了剧作家指导梨园戏班的“编剧主将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带动艺人,是文化高者带动文化低者,是剧本带动演出。“编剧主将制”延续到明清杂剧,延续到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渔。从《窦娥冤》《西厢记》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代表中国戏曲的是剧作家。“编剧主将制”的最大成果是剧本文学极为发达,但物极必反,其负面效应是表演艺术跟不上趟。清朝中叶以后,剧本僵化为案头文学,昆曲钻入死胡同。时代呼唤表演艺术,京剧和地方戏兴起,表演艺术发达,形成戏曲“角儿制”,演员至上,名角称王。从“同光十三绝”到梅兰芳,扩及地方戏的各路“诸侯”,表演艺术达到炉火纯青。“角儿制”在产生和中兴阶段,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对中国戏曲功德无量。但物极必反,“角儿制”矫枉过正,把编剧贬低到幕僚与附庸的地位,甚至有奴仆之感。表演艺术独自发达,剧本文学衰落弱化。由于演员过分地大于剧作家,表演过

分地大于剧本,势必造成形式大于内容,局部大于整体,唱腔大于唱词等畸形艺术现象。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使戏曲接近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角儿制”养成角儿满足于老唱传统旧戏,不思开拓一代新风。“角儿制”缺乏与之互相约束的配合机制,请参考影视的机制。影视实行“明星领衔制”,同时又实行“导演中心制”,两者互相约束,互相推动,成为双轨制。是明星为大,还是导演为大?两者职能平分秋色,相得益彰。时至今日,“角儿制”阻碍着中国戏曲的大力创新。京剧之所以不及地方戏的剧目创新,正是因为“角儿制”在京剧领域比任何地方戏更加根深蒂固。时代要求戏曲的表演艺术和剧本文学双轨并行,比翼齐飞。戏曲亟须体制改革,即实行“编导主将制”与“角儿领衔制”并存,互相约束、互相推动的双轨制。这种艺术实践,我已先行一步。

问:您对我们办好《南腔北调》有何高见?

答:在我看到的省级戏剧刊物中,贵刊办得最活跃,有生气,有开拓精神,有自家特色,明显不同于其他戏剧刊物。有的省级戏剧刊物习惯一种模式,仅仅是为本省戏剧工作者提供一个发表作品的园地。当然,这也是一种办刊的路子,无可厚非,尽可照旧办下去。但我更喜欢你们跨越雷池的办刊精神,不囿于省界区域性,

且不囿于单纯的戏剧。敢于选登一些表面与戏剧关系不大而确为大众关注的文化热点文稿,又敢于集中登载外省争端大起而本省鲜为人知的戏剧事件。如上海《牡丹亭》风波,只因官方背景不明,连上海本埠都没有集中报道,世人不知详情。贵刊独具慧眼,卓有胆识,独家系列刊载《牡丹亭》风波双方争议文稿。这一期引人注目,成了争相传阅的读物。这是为河南增辉之事,对河南戏剧同人打开眼界也有裨益。贵刊去年每期内容都有新招,但排版和开本显得陈旧小气,有待改进。现在改名《南腔北调》,顾名思义,更不限于河南一隅,意在四通八达,兼收并蓄。好极了!我遥隔几千里,长途电话致意:祝贵刊南来北往,立异标新!

问:请您赐稿,杂文、散文都欢迎。

答:刚才问答中,几处提到我的碑文。附上两篇,一赋一铭,一庄一谐。响应贵刊不拘一格的召唤。高明的读者定能看出我的碑文与我的戏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