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你知道我们作协打算推谁吗?说出来不怕笑死你们,我听到推的是徐的《牵风记》。”
“真的假的,徐老为人我是尊敬的,但是《牵风记》拿茅奖也太离谱了。
《牵风记》既没有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性,也没一点文学性,真就是题材赢下一切吗?”
“如果《牵风记》真的最后拿了茅奖,咱就打算改行了,没意思,真没意思。”
“要我说林野还是给茅奖留足了面子的,只说了评选标准的问题,其实茅奖更大的问题是以奖代补。
表面上每一届的茅奖都是颁给获奖作品的,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是颁给背后的作者。
这导致了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那就是高水平的作品往往因为作者的资历不够拿不到茅奖。
而等到作者资历够了,水平也下滑了,却把茅奖颁给了作者水平下滑后写出来的差劲作品。”
“哈,小王,你这说的不就是李耳嘛,我可听说你们作协打算推荐他的《应物兄》,不过他《应物兄》确实远不如年轻时的《花腔》,也不如他之前的《石榴树上结樱桃》。”
“国内的作家上了年纪,水平都下滑的厉害。”
“小王,你这话就我们这说说好了,出去说不被骂死才怪。”
“你以为我傻啊,不说本人,读者粉丝都能喷死我。。。。。。”
。。。。。。
如果说作协和年轻作者的讨论是热烈的,那么对于中文互联网而言,就已经是单方面的轰炸。
一方面大家就爱看这种年轻人不畏强权,牺牲自我揭露黑暗的戏码。
多年来名声显赫的茅奖自然就是他们眼中强权代表,而林野自然就是那个不畏强权的英雄。
小某书上许多封面是年轻漂亮的女孩们,精致的打扮,手捧《收获》翻到潮汐图那一篇。
标题是:“直面茅奖的林野代表作《潮汐图》到底有多好看!”、
“不畏茅奖权威的林野到底有多牛!”、“我最爱的这个男人是他!”
而b站上也是一片狂欢,什么《逐帧分析周毅有多怕》、《林野在日本的地位到底有多夸张》、《屠龙少年林野的故事》。
而如果说上面两个平台的讨论,或者说输出,多少还是有一点客观讨论的意识的话。
那么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平台微博上,就是经典的两极对立。
激进派认为林野是敢说真话的英雄少年,保守派认为是故作惊人的低素质少年。
不管什么话题,在微博都会成为两极对立的结果。
但是不论是什么平台,不论是对林野这段采访如何分析,都没人猜到林野真实的内向想法。
一句话说出之后,解释权就不在本人手里了。
已经放完假,回到早稻田大学,和岸田躺在草坪上晒太阳的林野。
如果此刻有人经过他身旁,问他到底为什么说出采访时的那些话,他恐怕也会很疑惑。
“上帝的归于上帝,撒旦的归于撒旦,有什么不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