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绥镇,夏州,石子岭
夏州北部草原,就适合河套平原南部,大约在后世内蒙古南部
这里自唐中期,吐蕃东侵、安西沦陷之后,就已经变成了党项人的天下。
现在吐蕃内部虽然已经分裂,但苟延残喘的朝廷也无力再经营西北了。只能坐视昔日贞观、开元时繁荣的丝绸之路沿线,彻底胡化,被吐蕃、党项、回鹘等部落瓜分。
而经略军,就是夏绥镇在这一地区唯一设立的军事单位
为的就是威慑党项人,同时也是重要的战马产地
就在一月前,叛乱的费听氏数千步骑围攻经略军堡
,
经略军使陈武韬,领全军一千二百甲士,坚守近月,终于等到了夏州的援军。
得到援军的经略军,士气大振,开城列阵,与诸葛爽的援军一同会战党项叛军。
李业前世在警校,虽然也接受过一些普遍的军事教育,但对于指挥大军,毕竟还是没有见识过。
而此番在诸葛爽身边做牙兵亲卫,却让他学习到了不少
无论是行军途中,如何部署各项事务,辎重、探马、车马、驻营。
如何警惕敌人可能的埋伏或者突袭,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行军度。
这些都是大学问,搁以前战国两汉,属于是家传绝学。
当然,到了唐末,随着藩镇混战,越来越多的寒门将领登上历史舞台,也就没这么讲究了。
-------------------------------------
“咚咚咚。。。。。。”
中军战车之上,各式旌旗飘扬
鼓手敲击不断
鼓点之下,各军甲士,一一排列为紧密方阵。
按照编制,每都为一阵,然后各阵再列为偃月状,大盾和陌刀顶在最前面,步槊、刀牌在后,弓弩独立成阵,位于两翼,骑兵在其侧。
再往后,就是归附随军的党项步骑,作为辅兵,在两军接战之后,充当填线的主力。
这种偃月阵是残唐五代军队最常用的阵型,可以充分挥自己的装备优势,尤其是对党项这种杂胡部落,尤其管用。
李业作为牙兵,自然是护卫中军大旗
三通鼓后,各军严肃
诸葛爽中军“夏绥节度使,尚书左仆射”大纛之下,李业一手持陌刀,一手牵马绳肃立
夏绥镇牙兵共有四都,两千余,主要由诸葛爽在汝州防御使任上亲信,以及亲子诸葛仲方统领,这次带来了两都。
李业部被暂时划归为一都,他暂领十将。
牙兵除了拱卫主将外,也是全军督战队,故而多用陌刀。
夏绥镇如果满编,全军约有一万众,但实际上,并不能动员这么多,除牙兵外,诸葛爽只能指挥得了夏州、银州镇兵,如宥州、绥州,大都有自己的地头蛇,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就是典型。
大军除牙兵外的三千甲士,八都(均未满编)分别来自夏、银两州,属于夏绥镇腹地,装备精良。
-
他定眼望去,数千人组成的严密军阵外,草原深处,烟尘动地而来。
诸葛爽骑在一匹河曲大马上,节度虞侯、押衙、正副旗手在后。
“扬旗,停鼓!”
他拔剑高呼,诸军士噤声
“游奕使,出!”
游奕使就是军中骑兵主将,属于军使一级(若是十将的话,称为游奕将),领全军四百骑兵。
唐末不同于明末,这个时代的军队,大都是职业士兵,战斗素质极高,双方往往都没什么阴谋诡计可言,就是单纯军阵硬碰硬,矛槊对矛槊,弓弩对弓弩,直至一方伤亡率过承受程度,崩溃瓦解为止。
故而战斗流程非常单调,双方骑兵接触,接着步兵阵列碰撞,弓弩齐,然后全军厮杀,胜负便决。
(三国演义里的斗将,在三国时期其实很少,但在唐末五代,还真挺常见,藩镇之间都是职业武夫,主将喜欢亲自或者派亲信到对方军阵前挑战,以挫其锐气,阵前单挑,如王彦章、夏鲁奇、周德威,都是这么出名的。归根到底,是因为敌我都是精锐,无机可趁,只能从士气上想办法。)
果不其然,党项人虽然没有单挑的习惯,但骑兵骚扰,以挫敌锐气却是传统艺能了。
很快,李业就能看见对面黑压压的党项兵马之中
上千骑兵脱离本队,分为两翼,朝着唐军包夹而来。
而唐军骑兵,数量尚不足对方一半,却是毫无畏惧,飞扑去!
李业看去,虽难以估计数目,但党项人的规模至少是己方近两倍,骑兵更是倍于唐军。
但仔细观察唐军军阵之中,上至诸葛爽、虞侯等高级军官,下到身旁的牙兵士卒,居然没有一人露出惊惶或者害怕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