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亿!
朱元璋倒抽一口气,清朝末期竟然有这么多人口,这到底是怎么养活的?
中原土地就那么多,就算开辟了东北的土地也只能种一季!
他也看过后世女真王朝版图,也就比大明多了个蒙古草原,可草原它也不能种地啊!
能种植的田就那么多,清康熙皇帝还定下了永不加赋,就算他儿子能干,搞变法成功了,可摊丁入亩也解决不了那么多粮食空缺呀!
他可不相信清朝的官员是廉洁的,能不给百姓多添加一些莫须有税收名目。
地还是那些地,种子还是那些种子,耕种方式也没多大改变。
这凭空而来的人口靠什么养活?
朱元璋目光紧盯着光幕上的番薯,心里有了答案。
各朝各代统治者也不傻。
李世民盯着光幕眼睛放光,“神粮呐!竟然可以养活几倍人口!”
这粮种在何处?他立马造船去取!
没错,这些多余的人口都是靠番薯养活。
秦王政目光火热盯着番薯,只要这番薯存在这
世间,哪怕是神山仙岛他也要派人去取来!
刘彻则惋惜不已,天音有一点不好,只能传递知识无法传递实物,若是能传递实物该有多好,他相信天音所在的后世一定有更好的良种!
番薯这东西最早是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原,可惜一直未受到重视,只在民间个别地区有种植。
番薯产量高,一亩数十石,是谷物收获的二十倍,可惜一直未能进入明朝高层人眼中,没有官府的推广,只能靠着民间自发推广。
大家应该知道我国那是十里不同音,所以这种推广速度是极为缓慢的,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红薯才传到华北地区,一直乾隆时期,才有官方引导种植番薯。因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才在全国种植。
康熙戴上了眼镜,他在地方大臣的折子里看到过番薯,只知道这是一种抗旱农作物,民间私自在旱地里种植,却不知道产量有这么高!
“传朕口谕,召户部尚书觐见!”
当时番薯是除了稻米、麦子、玉米外的第四大农作物,跟现在已经没什么区别。
“番薯,番薯!”崇祯皇帝着了魔一样叫这个名字,他竟然不知道大明有这样一个神种,还有那玉米,这两样一定已经传入大明了吧?
有了神种,流民就不用再饿肚子,大明也能得到喘口气了吧?
红薯、玉米这两个耐旱不需要多少水就能种活的高产粮食才是养活这么多人口的根本。
光幕出现一个表格,上面列举了唐宋元明清人口数对比。
红薯这东西虽然能填饱肚子,但也只限于填饱肚子,西方游者曾经在乾隆时期慕名来到大清,本来是奔着盛世来的却大失所望。
这里的百姓都瘦骨伶仃,房子是土砖低矮的茅草屋,老百姓过不下去依然要卖儿卖女,跟传言中的盛世截然不同。
光幕再次出现一页文字,上面记录了洋人的经历,康熙看了面色铁青。
朱棣大声读出来:“洋人来访,地方拉来大量畜生,吃剩的食物送给百姓,这些人竟然磕头拜谢,洋人很惊讶,这不是他想象中的盛世!”
“嘿嘿,这女真人说得倒好听,盛世可不是比人口,起码做到盛唐那个地步才能称道一句盛世。”
话虽这么说,朱棣也知道让所有百姓填饱肚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招人传讯给郑和,下次去西洋寻一寻玉米、番薯这两样农作物。
就差个一百多年,没道理西洋没有。
当然康熙真正的功绩在将西藏、新疆、蒙古纳入了实际管辖范围内,在此之前的朝代这三个地区都是游离在中原之外。
历史教科书将康熙列为千古一帝,就是因为他奠定了我国现代版图,也延续他的政策,多民族统一,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将蒙古打打服了,解决了民族问题,清朝近三百年历史都没让蒙古脱离掌控,也因为这一点哪怕民国时期外蒙在西方国家支持下脱离,内蒙也依然属于我们的领土。
李世民眼睛噌一下亮了,草原治理一直是个难题,没想到会被后世一个异族皇帝解决。
刘彻跃跃欲试,准备抄答案了!
千古一帝!
康熙深吸一口气,他被天音埋汰这么久,已经对这个称号失去了信心。
特别是他近年对朝臣多有优待,导致朝廷有些腐败,已经不寄希望自己能得到千古一帝称号。
没想到后世人真将他归为千古一帝!
康熙精神亢奋。
历代皇帝也只有唐太宗得到这一称号了吧?
还有天音提到过的始皇帝,哦,汉武帝也算,他没想到自己的功绩竟足以评为千古一帝!
有了后世认可,他还需要优待臣子,争一个虚名吗?
没必要!
什么摊丁入亩、什么推广番薯、什么传播西洋科学,他可以自己来!
他要将千古一帝这个称号敲瓷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