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黄帝内经的智慧文字 > 第15章 3脉象解码 轻松识别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第1页)

第15章 3脉象解码 轻松识别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第1页)

黄帝问,怎样才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那?

岐伯说通过细致入微地诊察这些脉象的变化,如独小、独大、独急、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等,中医医师能够初步推断出病变的部位和性质。这些脉象变化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

我们来谈谈“脉象独大”。这种脉象表现为某一部或某几部的脉象搏动特别明显,相对于其他部位的脉象显得尤为突出。在中医理论中,这通常与气血的壅盛状态相关。当人体内部的气血过于充盛,或是局部气血瘀滞,都可能表现为脉象独大。比如,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下,患者可能表现为面色红赤、舌苔黄腻,情绪也可能急躁易怒,此时脉象就可能出现独大的特征。针对这种脉象,中医通常会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脉象独小”。与脉象独大相反,脉象独小表现为某一部或某几部的脉象搏动特别微弱,甚至难以察觉。这种脉象通常与气血的不足状态有关。当人体内部的气血虚弱,无法充盈血脉时,脉象就可能表现为独小。比如,在气血两虚的病理状态下,患者可能表现为面色无华、舌苔淡白,脉象也可能沉细无力,此时就可能出现脉象独小的特征。针对这种脉象,中医通常会采用补气养血的治疗方法。

脉象“独疾”通常指的是某一部或某几部的脉象搏动特别快,与其他部位的脉象相比显得尤为突出。这种脉象可能表示患者体内有热邪壅盛,或者是阴虚火旺的病理状态。热邪壅盛会使得血脉流动加快,从而导致脉象疾;而阴虚火旺则是因为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气的亢盛,也会使得脉象表现出疾的特点。在临床上,脉象“独疾”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另一方面,脉象“独迟”则指的是某一部或某几部的脉象搏动特别缓慢,与其他部位的脉象相比显得迟缓无力。这种脉象可能表示患者体内有寒邪凝滞,或者是阳气不足的病理状态。寒邪凝滞会使得血脉流动不畅,从而导致脉象迟缓;而阳气不足则是因为机体功能减退,气血运行无力,也会使得脉象表现出迟缓的特点。在临床上,脉象“独迟”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畏寒、四肢不温、精神萎靡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的“独疾”和“独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与其他脉象和症状相互关联。因此,在中医脉诊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脉象、舌象、面色、症状等多个方面,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脉象的“独疾”和“独迟”也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参考依据。针对脉象“独疾”的患者,我们可以采用清热泻火、滋阴降火等方法进行治疗;而针对脉象“独迟”的患者,则可以采用温阳散寒、补益阳气等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脉象独热”。这种脉象表现为某一部或某几部的脉象搏动时感觉特别热,与其他部位的脉象相比温度明显升高。在中医理论中,这通常与体内热邪壅盛或阴虚火旺的病理状态相关。患者可能伴有热、口渴、面红等症状。针对这种脉象,中医通常会采用清热泻火、滋阴降火等方法进行治疗。

“脉象独寒”。这种脉象则表现为某一部或某几部的脉象搏动时感觉特别冷,与其他部位的脉象相比温度明显降低。这通常与体内寒邪凝滞或阳气不足的病理状态有关。患者可能伴有畏寒、四肢不温、面色苍白等症状。针对这种脉象,中医通常会采用温阳散寒、补益阳气等方法进行治疗。

“脉象独下陷”。这种脉象表现为某一部或某几部的脉象搏动时感觉特别低沉,仿佛有下沉的趋势,与其他部位的脉象相比显得无力。在中医理论中,这通常与气虚或血脱的病理状态相关。患者可能伴有疲乏无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针对这种脉象,中医通常会采用补气养血、升阳举陷等方法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的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和“独下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与其他脉象和症状相互关联。因此,在中医脉诊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脉象、舌象、面色、症状等多个方面,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同时,中医治疗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岐伯接着说:医生将左手放在病人的左脚上,距离内踝五寸的地方按着,这个位置大致对应的是足阳明胃经的趺阳脉。然后,医生用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上轻弹,这会产生一个轻微的振动波,这个波会沿着经络传播到医生左手所按的位置。

接下来,医生会根据左手感受到的振动情况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如果振动范围过五寸,且感觉软滑而匀和,这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脉象,说明病人的气血流通顺畅,脏腑功能正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如果振动急剧迅疾,且感觉快而混乱不清,这则可能表示病人身体内部存在某种病变,如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等。同样,如果振动微弱,且感觉迟缓,也可能说明病人身体有病,如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

如果“振动不能达到五寸,用较大的力量弹,仍没有反应”,这被认为是“死侯”的一种表现。在中医理论中,“死侯”通常指的是脉象极其微弱,甚至无法触及的情况,这往往预示着病人的病情极为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身体极度消瘦和体弱不能行动,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例如长期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消耗、恶性肿瘤等。这些症状确实提示患者的身体状况较差,但并不一定意味着患者已经处于生命的终末期。在中医理论中,这些症状可能与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需要通过辨证施治,采用合适的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来调理身体,改善患者的症状。

中部之脉或快或慢无规律,确实可能是气脉败乱的征兆。在中医理论中,气脉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气脉的紊乱和失调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生。中部之脉通常指的是关脉,位于手腕的桡侧,是反映人体气血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关脉出现快或慢无规律的情况,可能提示患者存在气血瘀滞、气血不畅等问题,需要及时调理和治疗。

脉象出现代脉或勾脉的情况,这通常表示病在络脉。在中医理论中,络脉是气血流通的细小分支,它们遍布全身,负责将气血输送到各个脏腑和组织器官中。如果络脉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气血流通不畅,引各种疾病。代脉和勾脉是两种特殊的脉象,它们通常表现为脉象的跳动不规律或有停顿现象,可能提示患者存在气血瘀滞、气血不畅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九侯之脉应相互适应,上下一致,不应该有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一说法,体现了中医脉诊中对于脉象协调性的重视。脉象的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内部气血的流通和脏腑功能的平衡。

如果九侯之中有一侯的脉象与其他不一致,可能意味着该部位的气血流通出现了障碍,脏腑功能出现了失调,这就是所谓的“病态”。而当两侯或三侯的脉象不一致时,说明这种失调已经达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病情也因此变得更为危险。

具体来说,当上部或下部某一候的脉象出现异常时,可能反映了头部、四肢或内脏的某种疾病。例如,上部天候(额动脉)出现异常,可能提示头部疾病;中部地候(手太阴经动脉)出现异常,可能提示肺脏疾病;下部天候(足厥阴经动脉)出现异常,可能提示肝脏疾病等。

当然,在实际的脉诊过程中,医生还需要结合其他诊察手段(如望、闻、问等)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分析判断,以确定病因和病情。因此,对于脉象的解读和判断,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喜欢黄帝内经智慧解读请大家收藏:dududu黄帝内经智慧解读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