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大唐天将军 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 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诗人去世书文运动南巡(第3页)

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诗人去世书文运动南巡(第3页)

于次日,追赠王维为礼部尚书,太子太傅。

又亲手为王维写神道碑文。

令颜真卿为王维写墓志铭,记录其生平事迹。

历史上,王维的诗歌只有四百来流传下去。

这对十七岁就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王维来说,太少太少。

他有太多的诗歌在后世失传。

李瑄第一时间令秘书省学士依照王维的生平,记录王维所有诗篇。

并令匠人雕刻雕版,以大唐图书馆的名义出版。

作为一代文宗,大才子,他的诗集必然畅销。

只要有几万本流传在大江南北,即便生大变动,也不会再失传。

同样的,秘书省、智慧宫、集贤殿、文部,开始修订《全唐诗》。

记录从唐初到当下诗人,所有诗篇。

如张若虚,号称“孤篇压全唐”,但他作为“吴中四士”,一生不可能只写下《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这两作品。

还有王之涣,后世仅仅存诗六。但他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谓妇孺皆知,甚至有许多人认为可以竞争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

这样的诗人有不少存诗于世。

现在要将他们的诗全部找出来,记录下来,作为文化瑰宝传世。

另外还有唐以前的诸多经文、诗词歌赋、史料,不仅仅要藏于大唐图书馆,还要将其理清,抄录,在各大城市另储。

一把火将无数知识付之一炬的事情,历史上又不是没生过。

是以,在接下来十年内,大唐境内文化的编著到达鼎盛。

诞生一批又一批的“学者”、“求证者”。

两京书籍传送,车载斗量,不绝于路,风雨无阻。

各省各县印刷房、图书馆如雨后春笋一样兴起。

间接使各级学校快展。

后世人们称李瑄的此项举措为“书文运动”。

正是因为李瑄不遗余力地保存书籍,正是因为智慧宫的建立,才让华夏文化追根溯源,源远流长。

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且自李瑄始,史料巨细,细到能推测大唐每个月生的事情。

另外,每一个行省、郡,建立档案馆。

每一个县,必须拥有县志,每隔五年,修一次县志,辅证史料。

更别说《大唐月报》每一期都有数以万计流传地方。

五载八月,刘单向李瑄禀告,泰陵修建完成,标准按照李瑄规定。

李瑄宣布八月五日国葬李隆基。

这一天,正好是李隆基的生日。

棺椁从跃龙殿抬出,李隆基的儿女们,先一步随棺椁前往金粟山。

浩浩荡荡地队伍通过朱雀大街。

长安府尹组织百姓沿途送别。

翌日,李瑄与裴灵溪,带着儿女,文武百官,到达金粟山祭拜。

至此,按照礼仪,李隆基正式下葬。

陵墓封上。

李隆基时代,将画上句号。

不会再有臣子留恋一个已经入土的皇帝。

李瑄也可以放心离开长安,进行南巡。

自九月开始,李瑄计划轻装南巡,看一看祖国大好河山,看一看地方百姓到底如何。

即便有锦衣卫作为耳目,李瑄还是不放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