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孩子们急需知识,我这几天与他们相处,现他们天真可爱。我同样喜欢他们,因此想将我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们。"孔子被赢华的深情打动,他未曾料到赢华竟有这般心思。他深知,许多孩子因机会缺失而无法读书,因此才在此创办学院,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
没想到我们的想法竟如此契合,当初创立这个书社,初衷也是为了能让这里的孩童接受教育。”“你无法想象这里的孩子们多么艰难,我来这里之前,他们甚至连一个字都不识,甚至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们的处境之悲惨,你难以体会。”
赢华听到孔子的讲述,心中已能想象当时的状况。他也深感同情,急切地赞同孔子的意图。
孔子见到赢华如此共鸣,很高兴他与自己志同道合,因此视赢华为知己。毕竟,他们在文学追求和对国家的理解上高度一致,所以孔子对之前的误会选择了释怀。“既然你有这样的抱负,之前的事就不再提了,我原以为你会以毁灭书社为目标。”
“没想到你是为了让它更好,那我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赢华听到孔子的坦诚,内心十分钦佩,若换作他,可能做不到这般直接的宽恕。
此刻,赢华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孔子的思想和修为已经达到足以开创学说的水平,不必非要等到年迈。趁现在,他可以开始传播。于是他对孔子说:“孔子,你有没有想过创立一种学说?你的观点如此新颖,看待事物的方式也独树一帜。”
"若你创建学说,定会受到欢迎,何不尝试一下呢?"
孔子闻言微微惊讶,从未想过赢华会有此提议,他只想安守本分,教导孩子们。但听到赢华的鼓励,他的内心有些动摇。“别开玩笑了,我哪有什么独到见解,只是个教书匠,实在不具备那样的才能,还是算了吧。”
然而,赢华坚信孔子的潜力未被掘。“你对自己的看法太低了,你对世间万物的理解比任何人都深刻,处理人际关系也游刃有余。你的情感关怀,值得传授给更多人。最近我与孩子们相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你的教导卓有成效。”
“设想一下,若将你的学说成书,大家会争相学习。你的观点被广泛认同,也许能有机会与君王论治国之道,成为万人景仰的人物。”
孔子被赢华的话深深吸引,渴望过上赢华描绘的生活,但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我真的能做到吗?我觉得那太遥不可及。”
赢华看出孔子内心的动摇,坚定地说:“放心,我说的是真心话,你的时代将会到来,思想必将流传,无需忧虑。”“况且,你从未尝试过,何需过多担忧。”
孔子被激励,决定践行自己的学说。他整理手稿,雇车出行,开始传播自己的理念。听到孔子要离开,孩子们依依不舍,纷纷跪地送别。“老师,愿你路途顺利,我们在等你回来。”
看着学生们,孔子心怀感激,感到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
23章孔子听闻赢华的话语,一时之间有些不知所措,他望着赢华,缓缓地思考着,然后给出了回应:“其实,我认为那些本就不是与你一路的人,无论他们何时离去,都不必过于执着。可能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属于你的队伍。”
赢言,轻轻摇头。
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赢华心中暗想,半途而废之人,根本称不上朋友。“没错,就像人生一样,有些人只能陪你一时,无法陪你走到最后。总会有人在人生的旅途中离你而去。”
“但也有人会在途中加入,陪伴你直至终点。人生波折起伏,对一些事情,我们要看得豁达,不能只守着一个。”
孔子听到赢华的这些话,顿时觉得自己刚刚的观点显得浅薄。赢华总是能将问题处理得恰到好处,还将之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让他自感逊色。孔子常常思考,赢华的脑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智慧,为何总能妙语连珠,故事生动。
类似的场景多次上演,赢华不经意间提出见解,两人共同探讨。孔子博学多识,但赢华亦不遑多让。他们像是相识已久的对手,对彼此了如指掌,常能击中对方的弱点。然而,对话往往以赢华略占上风收场。
每当孔子现自己无言以对时,内心满是愤懑,懊恼为何自己不够聪明。于是,他接受赢华的言论,让赢华无法反驳,借此扳回一城。如今的孔子已被赢华驳倒,深感自己的学识不足。
“赵李,你怎能读那么多书,懂得那么多道理?难道你前半生都在埋头苦读吗?每次和你交谈都讨不到好。”他质疑道。
“算了,这段时间你别来打扰我,我要专心研读,越你。你现在的样子,真让我感到畏惧。”他担忧地说道。
“我实在不敢想象,若我不继续充实自己,以后还能否与你对话?”他自问自答。
古怪的老者
赢华见孔子决定闭关修炼,便不再过多打搅。毕竟他只是引导孔子启程,自己已开始游历,传播理念已近在咫尺。
陪伴孔子的日子已然漫长,是时候告别了。
“何谈没有资格说话?如果你觉得学问不够,就稍作休息,静心学习。”
“充实自我,我便先行离开,我还有事要办。”
孔子闻言,对赢华的离去有些不适应,连忙询问他的去向:“为何突然决定离开?之前从未提过,你要去哪里?”
赢华听孔子问,哑然失笑,他曾说过热爱挑战强者,孔子的问题已解决,他没理由继续停留。
“我与你相处已久,按理也该离开了。我本就喜欢挑战高人,这你不是早知道吗?”
“而你此刻闭关修行,沉浸在书中世界,我又何必在此逗留?若将来有缘再见,我会来看看你的收获。”
“只是现在,或许我该先走一步,改日再说。”
孔子点头同意,赢华只是陪伴他一时的人,而非一生,因此他对赢华的离去也能坦然接受。
赢华确认孔子同意后,立即转身寻找其他先秦时期的强人。
在旅途中,赢华偶遇一位古怪的老者。老人见到赢华,径直将鞋扔进水中,命令赢华帮他捡回来。
“年轻人,我的鞋刚才掉水里了,能帮我捡一下吗?”老人问道。
赢华面对此景,表情饶有深意。他不明白老人意图何在。就在赢华准备离开时,他看到了老人所写的字迹,这才恍然大悟,这位老人正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子。
赢华回头看向孙子,惊讶于世人广为传颂的《孙子兵法》,竟出自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老者之手。
赢华缓步走向老人,好奇地询问:“我亲眼目睹,你是故意将鞋扔进水中的,既然决定放弃,为何还要我帮你捡?你这个老头真是奇特。”
孙子听到赢华的话,微笑回应:“我只是想知道,如果我把鞋扔进水里,会有什么后果。”赢华急忙追问结果。
“后果是什么呢?你刚才已经扔了。”孙子答道,“没有鞋穿。”
孙权确实没有撒谎,当他在河水中丢掉鞋子后,他确实赤足站在了赢华眼前。赢华看着眼前的这位老人,不禁微笑,心中预感,即使她将鞋子捞上来交给他,老人很可能再次将其投入河中。毕竟,这是个古怪的老头,他的习惯她早已从书籍中知晓。赢华毫不犹豫地下水,将鞋子捞起,递到他面前。
"这是你的鞋子,我帮你捡起来了。"赢华明白孙权可能会再次把鞋子扔掉,但他觉得不这么做似乎不太合适。况且,这位老人在军事才能上极为出色,是个独树一帜的高手。尽管赢华渴望与这样的人切磋,验证其传说中的实力,所以她还是将鞋子捡了起来。
然而,孙权对赢华的举动毫不领情,他捡起地上的鞋子,冷冷地看着她,然后又将其扔进水中。看到这一幕,赢华轻轻挑眉,正如她所料。她知道,这个老头的行为模式她早有了解。
"怎么,还想让我再下去帮你捡鞋子?真是奇了怪了,鞋子扔在那儿,你自己不觉得累吗?"赢华望着水面的鞋子,问向老人。老人看着赢华,没有回应,只是显得无可奈何,摇了摇头,再次下水去捡鞋。
捡完鞋后,孙权再次扔掉,而赢华还未从河里出来。看到这一连串的动作,老人无法理解赢华为何如此执着。他问道:"你难道不觉得厌烦吗?是不是在戏弄我?我让你捡起来,你又扔掉,这样反复,你不觉得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