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弹指一灰间 > 王家大户下22(第1页)

王家大户下22(第1页)

做人不能强人所难,可自己也够悲惨了,原本想在老王家养老,当初也是这么讲的,没办法实现了。就跟王才两口子商量,要是哪天老王家日子再过起来,他们还回来,这当然只是一种想象罢了。

日子败很简单,想东山再起,千难万难。

王福元知道,家里为了他们兄弟俩花尽了钱,操碎了心,虽然是王才出面,可大主意还是老娘金巧来拿。他就认真地学,每天他起得都比别人早,先把门口跟前厅都打扫干净,然后找个地方安安静静地背药方,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已经能独当一面了。哪家先生身体不好了,想歇着了,就喊他过去顶班,当然,最开始开方子时要师傅过目才能抓药,时间长了,不出啥差错,师傅也就放心了,只要别出大错,也都还是有药效的。

东家也不小气,原来讲的是能坐堂时一个月就给开上十块钱,等第三年了,只要王福元顶班,就给开五块钱。

老王家终于见到回头钱了,王才自然高兴,走路也能哼哼几句,就这样的话,不出几年,我还是王家大户的东家,到时候把那些长工都再接回来,那才提气呢。

有一天,王福元接待了一个胖胖的中年人,一看就很有姿态,可看手上也有磨出来的茧子,不像是普通的庄稼把式。

这个人是喘不上气,干不动活,用现在的词应该叫哮喘,但在中医里哮喘分为哮和喘,哮是上气伴有咳嗽,嗓子里有声音,喘是下气,有浮痰阻滞,伴有气管的痉挛。

这个人就王福元来看应该是属于喘病多一些,这个病只要扩张气管和血管,让呼吸顺畅,症状就会消失,算是好了五成,再把痰症去了,就能好七八成,然后调理脾胃,一切的病都跟脾胃有关系,消化不好,小病频扰。

最后调整肾脏,肾属土,动力跟不上,大病似风浪。

先给他开了:麦冬十钱,天冬十钱,知母十钱,贝母十钱,甘草六钱,橘红十钱,黄芩十钱,桑皮十钱。每付一天,连喝三天。

三天过后,效果有了,但不太明显,又给他开了香青蒿,淡黄芩各十钱,鱼石斛,鲜芦根,大豆卷,鱼竹茹,生薏仁,北沙参各十二钱,木香,桃仁各八钱,麦门冬,

牛蒡子三钱,晒荷叶十五钱。每付一天,连喝三天。

等这位再来时,还是咳,但气色好了许多,干咳时候少,有痰时候多。

王福元跟几个师傅商量了一下,给他开了黄芩,栀子各十五钱,桔梗,麦冬,贝母,橘红,茯苓各十钱,桑白皮,知母,木香,桂仁各十二钱,甘草六钱。每付一天,连喝三天(本药方仅为故事情节服务,不做行医治病参考)。

这回见效特别大,基本上症状都消失了,他就问跟王福元说:“小伙子,医术不赖啊,你叫啥名,家是哪里的?”

“我家是巴莱郞牡吐的,我姓王,叫王福元。”

“你娶媳妇没?”

王福元的脸一红,“我还没出徒呢,没时间考虑这个。”

“我有个闺女,长得也挺好,人也挺好,我觉得你这个小伙子行,我有这个意思,你看看,你跟你爹妈说一声,见个面,看得上就算成,看不上,当交个朋友,咋样?”

一听这话,药铺里的人都围了上来,想听个究竟,毕竟这事儿挺新鲜,看病看出个老丈人来。

王福元看了看师傅,又看了看东家,“你问他们吧,我小,做不了主。”

刘郎中跟霍东家一笑:“这事得爹妈做主,咱们也不行,这样,福元,你回趟家,把你爹找了来,见个面再说。”

其实,福元隐隐地觉得这个人不一般,还是尽量不要招惹为好,可见师傅跟东家都这么说了,就寻思还是回去问问爹娘,毕竟大人拿主意好一些。

等福元一回家,果然,王才急了:“哪有女的上赶子的,肯定不是好玩意,就算是看好了病,买两瓶酒不就得了?”

可金巧不这么看,她一白王才:“当年我还是上赶子把你的被抱西屋的呢,你连我也骂了?”

王才一听,一下子老实了,不吱声,听金巧说:“这样吧,让你爹去一趟,坐到一起唠唠,要是婚姻,是老天爷给的,都有可能,要不这人的病咋就让你给看好了呢。”

“那是我儿子手艺好。”

“别听你爹的,过去唠唠看家里头是干啥的,正经不正经,要是正经人家,再不挑咱们家穷,定下来就定下来,也行。”

就这样,福元在家里睡了一宿,第二天领着王才去了农安,也只能走着走了,因为他们家已经没有了车马,也没有了长工,没人伺候他们了。

有的时候事情就是这样,越是唐突就越是缘分。见了面的王才并没有像在家里那样跋扈,毕竟这个人看着像个官。老百姓怕官是非常正常的,刚才在前屋还吵吵把火的,一进东家的屋就鼠迷了,东家特意把见面的地方放在了自己这屋,他躲了出去。

王才一进屋,这个人站起来迎接,“来了,老哥。”便伸出右手,意思是想握一下手,可王才哪懂得这个,他伸出了左手,两个人就不协调地握了一下。而且这个人虽然样子很谦虚,打扮也很普通,但明眼人一看,这绝对是念过书的人,王才有些受宠若惊了:“你,我……”

“哈哈,老哥,是不是挺唐突的?别急,咱俩慢慢聊。”

原来这个人姓佟,叫佟奉先,早几年给县上日本人当翻译,因为姜云龙杀了日军伊木,佟奉先一想,可别等着挨雷呀,收拾了东西也躲了,在黄鱼圈藏着,没事也种地,不再敢抛头露面。

本地的人也都好,也没人举报,在那时候,本地来了生人是要报告的,不然就容易受牵连。在当时,日本人禁止在公路两侧种植高粱、苞米等高秆农作物,就是怕被偷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