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大明十六帝对话 > 第八章朱棣升职记(第3页)

第八章朱棣升职记(第3页)

而朱允熥对于常,蓝两氏的家族来说,不但隔了一层辈分,还缺少同甘苦共患难的情谊,这些外戚对朱允熥这个小屁孩也不会服从。

朱元璋最为担心的就是,以朱允熥的能力驾驭不了这些武将,所以最终他把目光放在了朱允炆的身上。

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太常寺卿是正三品文官,平时做的都是宫廷礼仪工作,这意味着吕氏家族不会存在外戚干政的局面,他们丝毫不会影响到皇位,于是朱允炆幸运地成为了皇太孙。

为了让朱允炆坐稳皇位,朱元璋还处心积虑的除掉了蓝玉,为朱允炆又扶持起一帮新势力为其效命。

朱元璋为了朱允炆可谓是用心良苦,无奈朱允炆实在是太不争气,上位之后搞削藩,逼的朱棣“靖难”,一下把自已也给逼上了死路。

朱棣当初能够成功,也和朱元璋当初把有能力的武将尽数诛灭有关,当初朱元璋借着蓝玉案杀了包括蓝玉在内的一众悍将,并牵连至傅友德、冯胜等国公。

导致朱允炆的手下都是后起之秀,无论经验还是实力都非常不足,他们怎么会是朱棣的对手。

最后只能迫不得已派出年逾花甲的耿炳文和从未上过战场的李景隆。

这两个人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尤其是李景隆,朱棣刚起兵靖难时,手下不过几万人。

朱允炆派李景隆率领六十大军出征,李景隆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接连失败,前前后后丧师数十万,间接的养肥了朱棣。

李景隆屡战屡败,但回去后朱允炆也没惩罚他,朱棣打到了长江边上时,朱允炆又让他前去燕军大营,代表朝廷与朱棣议和。

朱允炆对李景隆可谓是百分百的信任,就算他一场胜仗都没打过,还损失了十几万大军。

当时很多大臣都主张杀了他,但朱允炆就跟那个脑子进水了一样,就是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还敢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最后就是这个家伙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军队入的城。

朱允炆的一片真心,终究还是错付了!

燕王朱棣登基称帝后,还对李景隆进行封赏,加官进爵。。。后世曾一度怀疑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

至于朱元璋当时有没有想过藩王会造反,朱元璋当然也考虑到了,要不然,他也不会规定:“藩王未奉诏,不得进京”。

朱元璋还把儿子们都分封出去,让他们做大明的屏藩,枪口一致对外。

但是,朱元璋还是低估了藩王的野心,这些儿子们当时之所以那么听话,是因为他朱元璋还活着,如果换了一个人当皇帝,这些藩王们可未必会那么老实。

在朱元璋心中,“大臣造反”的概率是要远远比“藩王造反”的概率要大的。

为此,他还特意在《皇明祖训》中加了一条:如果皇帝身边出现奸臣,藩王是有权利和义务起兵“靖难”的。

而朱棣,就是抓住了这个漏洞,喊出口号“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最后一路合理合法地打到了南京。

至于朱棣当初为什么选择开始“靖难”其实都是朱允炆步步相逼,再加上旁边有个姚广孝在一直蛊惑他,最终朱棣自已的野心也开始蠢蠢欲动

而湘王朱柏举家自焚的消息更是让他明白,要么反,要么死!

对于朱棣来说,他没有什么蓄谋已久,完全是是朱允炆不断地搞削藩给刺激的,在此之前,朱棣都在老老实实的当他的藩王。

朱允炆的皇帝路,朱元璋临走前已经给他安排的妥妥的!只要他能老老实实地坐在皇位上,别乱折腾,就不会有事儿,但朱允炆偏偏不信这个邪,他怒刷存在感,就是要搞削藩!

在朱元璋眼里,这些藩王们是大明的防护罩,外防敌人,内防小人。

但是,在新晋皇帝朱允炆的眼里,这些藩王就是一个个的定时炸弹,让他夜不能寐,恨不得全都搞死!

按照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藩王靖难成功后,要立刻返回自已的封地。

朱允炆当初要是没自杀,而是坐在大殿上等着朱棣过来,然后再淡定的告诉他:“谢谢四叔啊!你靖难成功了,现在可以回去了”。

不知道朱棣会是什么样的脸色。

总之,朱棣能够当上皇帝,除了他自已的能力外还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朱元璋当初杀了蓝玉等一大批老将,造成了朝廷弱,藩王强的这样一个局面。

历朝历代,要想保证藩王们老老实实的呆在封地,皇帝的身后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朝廷,否则藩王们就有可能随时造反。

第二个《皇明祖训》中规定了藩王有靖难的权利和义务,这就给了朱棣造反靖难一个很好的借口,这就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第三个朱允炆自焚,朱允炆一死朱棣省了不少的事儿。大明没了皇帝,他被迫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一副劳苦功高的样子。

当初传位给朱允炆,绝对是朱元璋深思熟虑过的结果,

而朱棣起兵,则完全在朱元璋的意料之外,他也没有想到,朱允炆这个铁憨憨会对自已的叔叔们下手那么狠,动起刀子来,毫不手软。

可又那么软弱,要动手也应该先从最强的朱棣开始,他却选择先从最弱的开始,最后成功的惹毛朱棣,自已上位了。

无数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要对自已有清醒的认知,德不配位乃是大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