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里的一应事务皆有管家做主,现在顾青时既已许了亲事,承平王就痛快地把管家的事交到了他手上。
俞夏知道顾青时已经接下了王府那堆烂摊子,故而有此一问。
想想府里头的糟心事,顾青时烦躁的揉了揉眉心,“府中大多是老人,自从父王受封便在府里,这其中一部分是太后指派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我那继母留下的,只有少数几个是我娘的人,虽然护着我是够的,想指使他们做事却是不够。”
也就是说,顾青时缺乏得力的助手。
“难得见你还有如此为难的时候。”
“太后的人动不得,继母的人又藏得太深,这承平王府的水,确实浑得很。”
“既然全都动不得,那就一个也不要。”俞夏毫不犹豫,“你不是说都是府里的老人吗,那就以咱们新婚为由头全都放出去荣养,再给些银钱做遣散费,谁若是不愿离开,那就说明他心里有鬼,逮着几个好好审审,杀鸡儆猴!”
的确,不用做下人,还有钱拿,该是一等一的好事,若是这般还有人不乐意,要么他是得寸进尺,要么就是心里有鬼!无论哪一种,都该好好问一问,说不准就能顺藤摸瓜查出些什么来。
“至于府中下人的空缺,你不如去求皇上指些人手。虽然皇上是你的亲伯父,可是皇家哪有纯粹的亲情,反正咱们又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你这样也算是向皇上
投诚,他不会拒绝的。”
顾青时囫囵的揉了下她的脑袋,“就按阿若说得来。”
“哼哼,事实证明,打理后宅,我比你更擅长。”
“是啊,我可不是巴巴地盼着娶你进府吗。”
“少说些好听的,多用点实际行动。云云,厨房的材料都备好了吗?”
“回姑娘,都准备齐全了。”
俞夏伸出一只手,“请吧,顾大厨。”
顾青时出了永安伯府以后并没有立刻去皇宫,而是又在王府待了半月,把府中的人手好好的理一理,才去给崇明帝上了奏折。
其实按照前朝的惯例,承平王作为皇帝的亲弟弟,理应就藩才是,封地也早就选好了,就在江南一带,十分富庶,可见崇明帝对于这个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兄弟也是很大方了。
可是太后那边一直拦着不让走,生怕承平王这一去他们母子就永无再见之日了,对于顾青时继母所出的三个孩子也多有疼爱,隔三差五就把人招进宫里。相比之下顾青时就跟个小可怜似的,崇明帝对他倒是偏爱几分,除了太子也只有顾青时得过他的指点。
“怎么突然想起遣散下人了?”正在批阅奏章的崇明帝坐直了身子。
顾青时眨了眨眼睛,“府里都是父亲刚搬过去时就侍奉在侧的老人,对于父亲十分敬重,对于我这个世子却总是倚老卖老,侄儿虽然管着家,说得话还不如洛阳管用。”
这么说就很糟心了。
领着我给你发
的俸禄,办着的却是别人的事,着实可气!
“把人都遣散出去,谁来做事?”
“侄儿于鉴察人心一途,实在浅薄,父亲去了温泉庄子修养,叮嘱侄儿没有天大的事莫要寻他,皇祖母年纪大了,侄儿不忍心她老人家一把年纪还要操劳,思来想去,只能来求皇伯父指派给我几个人了。”
“你可想好了?”
“想好了,不拘是什么人,只要能踏实做事就行,唯有一点,俞夏是我的妻子,她的事就是我的事,因此在王府做事,当以俞夏为先。”
“你倒是护着他,行了,回去等着吧。”
“侄儿多谢皇伯父。”
顾青时回府没多久,崇明帝就亲手下了一道诏书,从他自己的私库那边调了三十人去承平王府,作为顾青时大婚的赏赐。
顾青时是他身边最得青眼的侄子,大婚时赐下赏赐不足为奇,可是这赐下几十个仆从还是头一回。
太后听了消息立刻赶了过去,“好好的怎么把人都散出去了?”
“都是府里的老人了,青时那孩子心善,不愿意他们一把年纪了还在府里受累,以后他们出了府,还会按月领赏。”
“既然都是做惯的人了,还是留在府中吧,王府那么大,可不能没有人伺候着。”
“儿子已经派了人过去。”
“那才多少个?要哀家说,还是老人侍候的舒心。”
顾青时不是一个会在崇明帝面前撒谎的人,最多避而不谈。自己看着长大的孩
子,多少了解一些,崇明帝当即就叫人查了一下承平王府的事,这一查不要紧,堂堂亲王府,都快成了个筛子了。
王府里有顾青时继母的人,顾青时继母娘家的人,洛阳郡主的人,长公主的人,太后的人,就是没有承平王的人!甚至顾青时能调用的,也仅仅只有他生母留下的几个忠仆!